漯河原创话剧《受降亭》——用本土故事唤醒抗战记忆
更新时间:2025-09-08 18:43 浏览量:4
9月2日,从漯河市戏剧家协会获悉,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指导下,由漯河市文艺工作者自编、自导、自演,用本土故事唤醒抗战记忆的原创五幕话剧《受降亭》正式启动巡演。该剧以1945年日军在漯河投降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老百姓自发修建受降亭的曲折故事,展现漯河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怀。目前该剧已在市区河上街受降亭景区、烟厂花园等地演出5场,引发市民热烈反响。
作为全国唯一建有受降亭的城市,漯河的历史底蕴成为话剧创作的灵感源泉。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二级编剧常文韬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话剧《受降亭》搬上舞台,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
2024年,常文韬开始进行话剧《受降亭》的创作和编剧。当年,该剧入选2024年漯河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精品扶持项目。今年春节后,常文韬启动了剧本的打磨和选角工作。他说,话剧演员要站在舞台上直面观众,对台词功底、记忆力、随机应变能力及表演能力等方面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对演出人员精挑细选,并反复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准。
尽管经费紧张、演员短缺,主创团队仍坚持创作。今年3月至6月的排练期,演员每天补助仅20元,却无一人抱怨。剧中出演县长的王建中已70多岁,仍带病坚持排练;年轻演员则主动研究历史资料,反复完善台词与动作,形成了“齐心讲好漯河故事”的浓厚氛围。
《受降亭》剧照。
话剧《受降亭》以1945年漯河举行受降仪式为线索,讲述了民众自发筹资修建受降亭,却遭遇国民党政府截留资金的曲折过程。剧中角色如方先生、汪掌柜、洪石匠、丁铁匠等普通百姓在得知资金被挪用后毅然团结起来,靠民间力量完成修建,彰显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五幕剧情,话剧不仅再现了历史场景,更深刻揭示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共产党倡导的民族团结、人民自治理念形成鲜明对比。来自市经开区恒孝文化艺术团的演员杜军海、孙安成等人的精湛表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受降亭》的巡演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许多年轻观众观剧后表示:“第一次深入了解漯河的受降历史,深感自豪。”
据了解,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作为指导单位,支持该剧走进社区、景区和校园。常文韬说:“我们希望用话剧的形式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深刻内涵。”
从排练厅到舞台、从历史到现实,《受降亭》用艺术的力量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这部话剧不仅是漯河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献礼。据悉,该剧计划在全市多地巡演,让更多观众通过漯河故事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来源:漯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