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繁星戏剧村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好书·新书 | 青涩笔记与时代回响——一个戏剧人的半世纪教育省思

更新时间:2025-09-11 08:03  浏览量:3

让书香与您常伴

《外国名剧技巧赏析》

自 序

1

这本小书,收录的是四十七年前,我就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编剧专业大一、大二时,利用课余时间撰写的部分读剧笔记。据原始手稿记录,各篇的内容、数量与撰写时间如下: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万余字,1978年1月27日。

《〈费加罗的婚礼〉喜剧魅力初探》,3万余字,1978年11月20日至23日。

《〈茶花女〉艺术论》,5万余字,1978年12月13日至19日。

《漫谈〈伊索〉的艺术特点》,3万余字,1978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

《〈熙德〉的艺术特色》,1万余字,1979年1月7日。

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些文字,是在前后二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利用早上课前一两个小时、晚饭后三四个小时,在几本黑色加厚硬面抄上完成的。当时还有一个野心,希望用三五年时间,完成《百部外国名剧技巧赏析》的长篇书稿,后来限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没有坚持下来,至今想来还深以为憾。

1993年,在友人的推荐下,我将上述文字作初步整理后,由台湾佳恩出版社出版。2005年,收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8卷本《陆军文集》第六卷第一编。

毫无疑问,这些文字,都比较稚嫩,比较粗糙,但却真实地见证了一位来自农家的孩子在进入高等艺术学府之后对经典名剧如饥似渴地认真研读、吸纳与反刍的情状。记得在大二下半学期,我笔记中的那篇关于谈论法国剧作家高乃依《熙德》的艺术得失的文章在《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7期)发表以后,在校园里很是引起了一些反响。当时我的班主任孙祖平老师还颇为自豪地把我厚厚的几本读书笔记要去,分别给系里的领导与一些资深教授审阅,获得了一片赞誉声。而图书馆的蔡祥明老师还约我专门写了一篇《怎样利用图书馆》的体会文章,贴在图书馆面南的墙报栏里。学校鉴于一个农家孩子笨鸟先飞、刻苦好学的事实,推荐我成为全院唯一的1979年度“上海市三好学生”,奖品是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更重要的奖励是,根据当时规定,获得这一称号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就业岗位,包括留校任教……

记得《外国名剧技巧赏析》出版后,有一年,著名戏剧理论家叶长海教授与艺术美学研究专家朱国庆教授先后对本书给出了令我受宠若惊的评价。两位先生不约而同的肯定,使我在2005年编选《陆军文集》时,比较自信地让这些文字不加任何修饰,以原来的面貌收到了集子里。即使此次重版,除了严谨的责任编辑赵蔚华捉出的一些错别字,我对书稿同样不作任何处理。从另一角度看,这样做,记录了那个时代学生成长的青涩,带着那个时代文字的毛边,会更真实,也更踏实。

定神一想,这些幼稚的文字,聚合于20世纪70年代,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重版于今天,整整横跨了近半个世纪,用“何其幸运”四个字来概括她的经历倒是蛮贴切的。

2

当然,一定会有朋友发出这样的疑问,对于一个已出版了几十种图书的老人来说,犯得着将自己大学时期的读剧笔记拿出来“炒冷饭”吗?

其实,这样的质疑我自己也曾有过。答案虽然不一定能让人满意,但真正的想法我一定不会隐瞒。理由很简单,谨以此书献给上海戏剧学院80周年校庆;谨以此举致敬老校长熊佛西先生践行的以教育为主导的戏剧观。

前一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就读于上戏、供职于上戏、成长于上戏的戏剧人,出版本书是希望向母校校庆献上一份小小的心意。如同母亲八十岁生日时,她的孩子将年轻时母亲指导自己学会编织的第一双草鞋拿出来献给母亲的情感与方式一样,自以为这份薄礼有其特殊的意义。

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这本小书寄托着我对那个年代上戏的教风、学风、校风的深深怀念,饱含着我对那个年代上戏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深深感恩。换句话说,也是在深深呼唤建校80年以后的上戏,能延续高等艺术学府应有的“老师专注于教学、学生专注于读书”的求学、治学氛围。

坦率地说,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出这本小书的真正目的。尽管我知道,靠一本学生的读剧笔记去呼唤一个年代的时尚,是一个几近孩童般天真的想法。但我更深深地知道,曾经的求学、治学氛围正在今天的高等艺术学府校园中日渐淡薄。

原因何在?略陈一二。

比如,从教师层面看,现在每一个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面临着三重引力的牵扯,使他们很难将主要精力聚焦到教学上来。

第一重引力是,全国高校的评价体系都向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立项等可量化指标倾斜。职称晋升的指挥棒,迫使教师将大量精力投入理论生产中去,而基础教学则几乎沦为“剩余劳动”。

第二重引力是,囿于房贷、子女教育消费等困扰,致使部分骨干教师千方百计在校外“觅食”,通过有偿服务来改善生存条件,教学成了“附件”。

第三重引力是,随着人工智能全过程渗透到教育领域,一些单位将教师潜心钻研所获得的教学资源,与人机合作、“借鸡生蛋”所猎取的成果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考量,对两者的评价标准的边界又不清晰,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投入度、情感能量与积极性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使原本含金量就不太高的教学质量又一次被稀释。

再比如,从学生层面看,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动力被三种惯性所渐渐吞噬。

第一种惯性是,“烦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长时间的超负荷学习,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进入大学,三个月的新鲜期过去以后,接下来的日子会趋向“躺平”;加上独生子女所独具的“骄娇二气”,“烦学”就成了常态。

第二种惯性是,“被学”。一些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内容陈旧,知识老化;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加上校园文化欠丰富,目标欠务实,方法欠创新,导致学生觉得教“无趣”,学“无益”,求“无助”,缺乏学习主动性,困在“被学”的框子里难以突围,得过且过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三种惯性是,“混学”。大环境方面,如“躺平”“不婚不育”“就业难”充斥四周;中环境方面,如师生对学校忙应付检查、忙参与评比、忙各类活动的目标追求习以为常;小环境方面,如教师忙论文、忙课题、忙填表、忙赚钱,无心、无力、无法倾情教学;微环境方面,学生现在“学”的与未来要“干”的没有关系,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等等。综合起来,导致了“60分万岁”“混”学成风的现象层出不穷。

也许我这样的判断过于悲观,有以偏概全之嫌。但这些看法,的的确确是我作为一个长期在一线从教的老师最真切、最无奈的感受。鉴于此,这些年,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不分场合、不考虑后果,特别是不顾及领导们的感受,口无遮拦,大声疾呼,希望艺术院校出台的每一个政策、制度、规则都应该着力于解放教育教学生产力,召开的每一百个会议至少有三分之二与教学有关。

我曾提出,好的创作就是科研,好的教学更是科研;

我曾恳请,一篇教研论文抵两篇与教学无关的论文,一个校级教学法创新研究抵一个省部级项目;

我曾呼吁,一本真正能派用场的教材抵三本专著,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抵十篇C刊论文;等等,等等。

同样,我对学生也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向孩子们灌输一个老掉牙的道理:大学四年、研究生三五年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如果懈怠了,一不小心就会遗恨终生;甚至用最世俗、最功利的话去提醒:拼四年、三年,助益三代;混三年、四年,后悔百年。我知道,我说得有点急,有点慌,有点词不达意;我更知道,我说的这些不太会有人听得进去。但我想,讲多了,多讲了,讲的人多了,也许会有些作用。或者,甚至,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听进去,也就值了!

似乎有些扯远了。其实不然,这些感慨,大都是由这本小书引起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小书还收录了我近期撰写的一篇长达两万五千余字的论文,题为《教育·革新·未来——上海戏剧学院三大戏剧观的理论贡献、时代局限与未来展望》(原载《艺术教育》2025年第5期下、第6期下,头条),一方面当然也与向校庆80周年献礼的愿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篇论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与我决意出这本小书的初衷密切相关。

如果把这本小书放在上戏80年办学历史的大环境里去考量,当年一个出身寒门的农家学子在红楼302教室里的一撇一捺,如同一个微小的时代胎记,记录着那个年代上戏学子的精神风貌,这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前面所说的致敬熊佛西先生践行的以教育为主导的戏剧观的原因了。同时,如果有朋友愿意读完我那篇长论文,也许就更清楚地知道,我对以革新为主旨的戏剧观的双重评价,以及对以未来(即科学)为主旨的戏剧观的热切期待。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这本小书真正的意义也许在于那篇论文,那些读剧笔记仅仅是论文主旨的一个历史注解。当然,这样说,似乎又显得有些粗暴了。

3

最后想说的是,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孙祖平教授。先生不仅在三十三年前为拙著作序,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作为我大学期间的班主任,还是引我重返上戏校园的恩师,他为人、为师、为学的品格,以及创作、教学、研究的理念与方法,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生。

在创作上,先生曾手把手带着我一起完成了多部作品。如20集电视连续剧《人生有缘》,播出后曾获司法部长篇电视剧创作一等奖;话剧《徐虎师傅》,在京演出时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直播,其中由我执笔的《除夕夜》那场戏的文本被《党建》杂志刊登。

在教学上,先生在大一时给我们分析独幕话剧《主课》,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细的剖析方法、缜密的逻辑思维、幽默的叙述语言,直接影响了我后来的课堂教学。

在学术研究上,先生早年关于独幕剧创作的系列论述给了我极为重要的理论启示。无论是我撰著的教材《编剧理论与技法》,还是我主编的多卷本《中外经典短剧鉴赏文库》,应该都有先生潜在的影响因素在发挥作用。

谨此,在由衷地感恩先生的培育与提携之情的同时,有一句一直想说却没有机会说的话此刻必须说出:老师,对不起,这些年因忙于琐事、俗事、杂事,一直疏于问候,没有尽到做学生的责任。学生在此请求老师谅鉴,并祝您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行文至此,仍然有很多话想要表达,那就长话短说吧。

愿以这本小书连接两个时代的脉动——1978年那个在红楼302教室挑灯疾书的青年,与2025年这个重温旧事的老人,隔着近半个世纪讨论同一个命题:什么是戏剧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

愿以这本小书,致敬一个年代,感恩一份美好,呼唤一种风尚!

听起来也许有些矫情,但却是发自我肺腑。

总之,这件小事,做,总比不做好吧?!

我想。

2025年7月20日匆匆于江虹寓所

作者简介

陆军,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兼任与受聘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荣誉会长,上海戏剧文学学会会长,上海戏曲学会会长;南昌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兼职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名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高级职务校外同行评审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编剧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中方导师,纽约市立大学剧作艺术方向博士研究生中方导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戏剧文学分支主编,《编剧学刊》主编,松江"一典六史"主编。

二、创研与教学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陆军文集》(8卷)、《编剧理论与技法》等个人著作15种;主编《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3卷)、《熊佛西文集》(6卷)等图书50余种;创作(含合作)上演《瓜园曲》《夏天的记忆》等大型戏剧39部。

1993年起从事高等戏剧教育,指导博士生、硕士生逾百名;2022年创办陆军戏剧教育馆(广富林博物馆联盟首批成员单位),与22所大学、23家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举办各类文化与教育活动逾300场。

三、荣誉与项目

曾获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负责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首批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教材委高校哲社科(马工程)艺术学科专家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两度)、国家教学成果奖(两度)、国家艺术基金(三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文华奖、曹禺剧本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国家级荣誉与项目逾30项;并获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教卫(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两度),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两度),田汉戏剧奖剧本(理论)一等奖(五度),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六度)等省市级荣誉与项目逾百项。

目 录

自序 陆军 I

序 孙祖平 I

《茶花女》艺术论 001

漫谈《伊索》的艺术特点 099

《费加罗的婚礼》喜剧魅力初探 161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艺术初探 221

《熙德》的艺术得失 243

教育·革新·未来—— 上海戏剧学院三大戏剧观的理论

贡献、时代局限与未来展望 263

场馆介绍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
地铁宣武门站A口和E口出来便是公交47路、83路、102路、105电车、109电车、603
繁星戏剧村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