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繁星戏剧村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浙戏竞艳 文艺攀峰 省戏剧大赛擦亮“浙里大戏”金名片

更新时间:2025-09-12 07:59  浏览量:1

“交关赞!交关好!”当聚光灯最后一次扫过宁波天然舞台的观众席,呼声如潮水般在剧场回荡……随着甬剧《宝顺轮》演出结束,第十六届浙江省戏剧大赛所有演出圆满落幕。

这场集结了全省近年来优秀剧目的一次盛会,全面展示了浙江戏剧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旺盛的市场活力。当掌声渐渐散去,回望那些被悠扬声腔点亮的夜晚,透过舞台的方寸之间,照见的是浙江戏剧向时代递交的一份关于传承、创新与青春的生动答卷。

浙江戏剧拥有生生不息的文脉——往昔南戏故壤的弦歌刚起、红妆戏台的甬调初啼,到如今越剧新篇的声腔破晓、婺剧革新的武戏惊鸿,“浙”片土地始终激荡着艺术创新的脉动。

三年一届的全省戏剧大赛是浙江省戏剧界的一次盛会,本届大赛首次将遴选目光拉长至十年跨度,是对浙江戏剧从“高原”向“高峰”冲刺历程的一次集中“阅兵”,更是对戏剧“十年磨一剑精神”的坚守与展望。

本届大赛是对“浙里大戏”攀峰计划实施成效的一次系统检阅,参赛作品题材广泛、主题突出、风格多元、手法创新,体现出“浙里大戏”攀峰计划推动下的创作繁荣与生态优化,呈现出浙江戏剧从“高原”向“高峰”奋力迈进的新格局。

一批作品演绎经典作品,焕发传统魅力。越剧《我的大观园》以《红楼梦》为蓝本,凭借创新的叙事、诗化的演绎与极致的舞台美学,不仅重现红楼一梦的悲欢离合,更在当代语境下赋予经典以新生。

婺剧《三打白骨精》创新融合多元表演形式和现代技术,提升剧目艺术性的同时大大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让古老的婺剧焕发出新的活力。还有越剧《琵琶记》《只缘秦种》《绣鞋怨》等作品以“守正创新”为内核,积极追求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的结合,使古老故事焕发时代光彩。

一批作品深度挖掘历史题材,激活文化基因。音乐剧《南孔》激活南孔文化基因,于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中,展现儒家“礼”之道的坚守与传承。昆剧《壮哉少年》《监察御史徐定超》、瓯剧《朔门潮》、婺剧《乌江渡》《大宋郡主》、越剧《帘卷西风》《富春长歌》等作品对历史题材进行深度开掘,在把握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现代观念的传达,让历史传奇成为映照当下的一面镜子。

一批作品聚焦现实题材,抒写时代壮歌。话剧《北上》改编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讲述一段跨越百年的运河史诗,完成了一次对中华运河精神的磅礴礼赞;舞剧《东方大港》以舞蹈语汇创新诠释现实主义工业题材,描绘新时代“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宁波“港通天下”的全新蓝图;越剧《第一缕阳光》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深情演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话剧《钱塘浩歌》、台州乱弹《追星者》等作品用艺术奏响英雄主义赞歌,凸显高洁的精神风骨与赤诚的家国情怀;话剧《梦想天堂》串联起从90年代龙翔桥的市井烟火到数字时代的都市繁华;绍剧《台风眼》体现浙江人民百折不挠、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浙江戏剧人用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捕捉时代脉搏,刻画人生百态。

“拼手速!在宁波免费看越剧《我的大观园》”“婺剧《三打白骨精》余票告急”“越剧《天一楼》一楼售罄,加开二楼售票”……连续半月有余的密集演出几乎场场座无虚席,从白发老者到青春少年,从本地戏迷到跨省追戏的爱好者,不同群体的真实反馈与评价,共同勾勒出浙派戏剧“既有传统根脉,又具当代活力”的繁荣图景。

在这场艺术盛宴中,年轻观众的“花式应援”为传统戏曲注入青春活力。越剧《我的大观园》作为开幕大戏,600张公益票开票“秒光”,花海与演员立牌铺满大厅。绍剧《破阵》以其震撼的武戏场面收获满堂彩,演出结束时观众叫好声此起彼伏,不少首次接触绍剧的年轻人被传统戏曲的阳刚之气打动。放眼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大赛相关话题浏览量突破1000万。

更令人动容的是,多部扎根地域文脉的剧目吸引了与历史、非遗深度绑定的“特殊观众”。越剧《陌上花开》演毕,越窑秘色瓷非遗传承馆馆长赵路路在观演后感慨:“越窑秘色瓷曾是吴越国的‘国之重器’,钱氏政权不仅推动了秘色瓷技艺的巅峰,更以‘纳土归宋’成就了和平统一。让我仿佛看到了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甬剧《宝顺轮》演出当晚,当年“宝顺轮”司炮舵的贝锦泉后裔近20人现身观演,第六代后人贝莲娃观演后感慨:“我的祖先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能够看到它在舞台上重现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台上精彩的背后,是各院团“十年磨一剑”的匠心坚守。为呈现最佳效果,姚剧《鹦歌姚》自首演后历经六轮剧本修改,并对角色塑造、音乐设计及舞台呈现进行全面升级,融入“戏中戏”等创新形式;婺剧《三打白骨精》融合“变脸”非遗技艺,无人机的创新应用更是让传统故事焕发新彩。

当一批扎根地域文脉、创新表达形式的浙派佳作密集登台,更在观众间掀起一场跨越年龄、地域与身份的“文化共情潮”。从青年戏迷的热情应援到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共鸣,从历史学者的专业认可到普通观众的自发传播,“浙里大戏”的观众反响早已超越单一演出的范畴,成为浙江戏剧“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当传统唱腔与现代审美碰撞出火花,当地域文脉通过舞台艺术得以延续,浙派戏剧不仅擦亮了 “文化金名片”,更构建起传统艺术当代传播的完整生态,为中国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大赛既是精品剧目的展示平台,也是戏剧人才的演练场。本届大赛最令人振奋的景象,莫过于青年艺术人才正以一股“后浪”之力以充满现代感的“青春语汇”对戏剧内核进行全面焕新。无论是戏剧舞台,还是在网络平台,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剧演员陈丽君有数以千万计的粉丝,甬剧演员苏醒“车库亮嗓”全网传播量达1800万,收获网友点赞20万……

杨霞云、楼胜、陈丽君、王炜佳、王恒涛、苏醒等一批优秀青年戏曲人才,在本届戏剧大赛上挑大梁、担重任,成为浙江戏剧舞台未来的中坚力量,更展示出浙江舞台艺术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同时,舞台幕后,新一代本土编剧、导演人才的涌现,多位青年编剧、导演的作品入围终评,表现出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和沉稳的叙事能力。青年主创主演对戏曲传统精神与美的感悟和追求,让本届浙江戏剧大赛充满青春飞扬的惊艳与厚重,展现了一代艺术新人的当代奋斗与美好。

在舞台呈现上,“青春语汇”表现为大胆的跨界融合与科技赋能,成为驱动“内核焕新”的视觉引擎。舞剧《东方大港》用现代舞的“硬核浪漫”诠释工业美学;越剧《颜氏夜奔》、木偶剧《知县·轿夫》则积极探索剧种跨界的实验性表达。多媒体影像、沉浸式舞美等技术的普遍运用,构建了符合Z世代审美的剧场体验。这种创新通过“线下观演+线上传播”的模式成功触达更广泛的年轻群体,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双赢,生动证明了这股奔涌的“后浪”正以其独特的语汇,重焕戏剧艺术的内在生命力。

从越剧、婺剧、昆剧等传统戏曲的当代表达,到话剧、舞剧、音乐剧的多元探索,大赛的舞台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浙江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此外,甬剧、姚剧、瓯剧、台州乱弹等古老和唯一剧种亮点频现,基层院团的优秀作品与省属院团同台竞技,各领风骚,在积极探寻生存发展之道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生生不息之势。

与此同时,作为本届大赛特别设置“小戏”新赛道,拓展艺术赛道,激活创演源泉,大力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小戏专场以“轻量级”作品体现舞台剧的灵动和张力,也展现了浙江戏剧在题材创新与艺术表达上的多元探索。小戏不小,大有可为,大赛旨在借此孵化一批戏剧微经典,推动戏剧艺术从“大而全”拓展为“小而活”,让浙江的戏剧舞台真正呈现“大戏小戏同台竞秀、传统现代相映生辉”的生动局面,全方位展现我省戏剧事业的蓬勃新貌。

浙江省戏剧大赛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会,更是“浙里大戏”攀峰计划推进精品创作、促进人才成长、激发院团活力的重要机制,它以赛促创、以评促优,推动浙江舞台艺术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本届大赛参赛作品整体体现出题材多样化、主题时代化、舞台现代化、效益综合化的鲜明特征,反映出浙江在戏剧创作领域的系统布局与持续投入,“浙里大戏”攀峰计划已进入成果产出期,浙派戏剧正在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闪耀本届大赛的浙江精品将登上更大的舞台,在国家级舞台上演。9月,越剧《我的大观园》、婺剧《三打白骨精》、话剧《北上》相继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10月,这三部作品将角逐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标志着浙产戏剧正逐步走向全国艺术高峰。

钱塘潮涌,戏韵流长;大幕暂落,又启新程。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在青春力量的奔涌中,在艺术与生活的交融中,浙江戏剧的前行之路正澎湃不息,直指未来。

场馆介绍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
地铁宣武门站A口和E口出来便是公交47路、83路、102路、105电车、109电车、603
繁星戏剧村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