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徐佳和:音乐剧《男声小酒馆》全新演出
更新时间:2025-09-13 15:26 浏览量:1
音乐尚未响起,酒香已先抵达。昨晚,步入久事·上海商城剧院的观众惊讶地发现,传统剧场简洁明了的入口处大厅被改造成了一个温馨的小酒馆空间,圆桌与高脚椅、暖黄灯光与缤纷酒柜、吧台后忙碌的“酒保”,以及每位观众手中那杯凭票兑换的佳酿,打破了我们对于观剧仪式的固有想象。百老汇热门音乐剧《男声小酒馆》在中国的首次驻演,仅上海一站,不仅仅是演出,更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情感体验和消费盛宴。它巧妙地将饮酒的欢愉、观剧的沉浸与消费的快乐融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参与模式。
《男声小酒馆》的创新在于它对观演关系的重构。传统剧场中,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第四堵墙”,它将表演空间与观看空间严格区分,保持了神圣但疏离的审美距离。而这出音乐剧彻底推倒了这堵墙,不仅通过将剧场环境改造为酒馆,更通过邀请观众上台参与互动,使每个人都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演出的共同创造者——一位身着新中式风格衣裙的女士被邀请上台,端坐在酒桌边的她聆听着专业演员的款款情歌,忍不住羞涩地抿嘴笑。台下善意的笑声随着演员热情似火的“表白”而掀起阵阵热浪。也有受邀上台的观众手持酒杯倚坐在琴凳上,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摆。一种新型的剧场共同体便产生了——这里没有严格的表演与观看的二元分化,只有共享此刻的参与者。
酒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媒介角色。主办方通过一杯免费的酒,巧妙地在观演前就给了观众提示:从日常生活的拘谨中释放出来吧,进入一个更加开放和愉悦的状态。一杯酒而已,并非使人沉醉,而是创造一种恰到好处的放松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情感更容易流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更容易消融。当观众举杯共饮,一种集体性的仪式感便油然而生。
演唱的歌曲主题多聚焦于爱情、思乡等人类共同情感命题,直击人心最柔软处。在酒精的微妙作用下,这些情感被进一步放大和释放,当有熟悉的曲调响起,观众情不自禁地跟唱,宛如一场巨大的共鸣在剧场的空气里荡漾。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这种可分享、可记忆的体验本身具有极高的价值,消费者不仅是在购买文化产品,更是在购买可以分享的社交资本和独特记忆,这恰恰契合了社交媒体时代体验消费的新特征。
当然,这种新型演出形式也不由令人思考:当艺术与消费如此紧密地结合,当愉悦体验成为明确卖点,这是否会削弱艺术的批判性和深度?《男声小酒馆》的演出或许提供了另一种思路——艺术不一定要沉重和苦涩才能深刻,快乐本身也可以是一种抵抗,对抗生活的平庸洪流;集体欢愉也可以是一种力量,重建现代社会中日益稀薄的人际联结。
音乐嘎然而止,观众面带红晕地步出剧场,手中或许还握着未饮尽的酒杯,捧着从舞台上抛来的薯片。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晚的娱乐,更是一些难忘的体验和情感的滋润。《男声小酒馆》证明了艺术可以既是高雅的也是大众的,既是深刻的也是愉悦的,既是审美的也是消费的。在这种新型的艺术形式中,喝酒看戏不再只是简单的消遣,而成为一种重新连接自我与他人的仪式,一种在欢愉中寻找意义的生活方式。这或许正是当代人所需的文化体验——在快乐中收获启迪,在共同的消费场景中找到连接,在酒杯中照见彼此闪亮的笑容。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沈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