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中国戏剧节!琼剧《黄道婆》主创揭秘如何讲好“纺织女神”的人间情
更新时间:2025-09-16 08:29 浏览量:1
9月15日晚,在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前夕,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分享会在浙江温州大剧院举行。海南省琼剧院院长杨济铭、该剧编剧池浚、编曲张发长三位主创,与温州戏迷面对面,揭秘这部凝聚三年心血的琼剧背后的创作故事。
据悉,琼剧《黄道婆》将于9月16日登上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展演舞台。这也是海南省琼剧院时隔10年再度亮相中国戏剧节舞台,意义非凡。
琼剧《黄道婆》分享会在浙江温州大剧院举行。
剧本创作:以“人”为核、以“情”为线,让“大国工匠”走下神坛
在池浚看来,黄道婆虽然在棉纺织业有享誉世界的贡献,但史料中关于她的记载仅千余字,甚至姓名、籍贯、民族都众说纷纭。为了让这个“模糊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池浚与创作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为了写好这个戏,我跟着杨院长去海南采风七八次,走了半个海南岛。”池浚回忆,从黄道婆曾居住的崖州水南村,到传说中的观音阁,团队试图追寻她的足迹,却发现几乎没有留下实物遗迹。
在上海,他们拜谒黄道婆墓,探访屡遭战火却被百姓自发修缮的黄母祠。“百姓称她为‘黄母’,把她当母亲一样感念,这种发自内心的敬意,让我们确定了创作核心,就是要把黄道婆当成‘活生生的人’来写,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池浚说。
为了构建一个立体的人物,池浚采用“磨难—觉醒—传承”三幕式结构,还原黄道婆从平凡少女到大国工匠的逆袭。
琼剧《黄道婆》剧照。
作为童养媳,她挣脱家庭束缚远赴海南;在崖州,她受黎族同胞启发革新棉纺织技术,也结识知心爱人宋五哥,完成“情感觉醒”与“技术觉醒”;50多岁时,她怀揣“让天下人有衣穿”的执念,从海南回到上海,将“擀、弹、纺、织”四大技术革新带回家乡。
池浚感慨道:“这些技术到今天仍在沿用,她把个人人生的逆袭与行业的跨步,像DNA双螺旋一样拧在一起。”
“英雄难写,难在避免‘概念化’。”池浚强调,创作中最关键的是“抓情”。黄道婆与宋五哥“但凡四娘有所想,五哥必定有所成”的爱情,升华为事业奋斗的动力;与黎族峒主的诀别,藏着“阿妈请谅女儿难尽孝”的民族亲情;晚年归乡,则是“遗爱桑梓”的家国情怀。“她有迷茫,有悲伤,也有喜悦,这些‘人之常情’才让她的‘伟大’更有分量。”
杨济铭补充道,这部剧的剧本堪称千锤百炼。“从初稿到首演,九易其稿;首演后根据反馈再修改,如今呈现在温州观众面前的,已是‘十易其稿’的版本。”
音乐唱腔:守“琼剧根”、融“南北韵”,让非遗焕发新“声”
“琼剧的魂,在唱腔,在音乐。”张发长的分享,将焦点转向这部剧的“听觉魅力”。他介绍,《黄道婆》的音乐创作秉持“守正创新”理念——“传统但不守旧,创新但不离根”,最终形成三大亮点,让琼剧的韵味与黄道婆的跨地域人生完美契合。
琼剧《黄道婆》剧照。
第一个亮点是“激活古老曲牌,唤醒琼剧基因”。琼剧声腔丰富,板腔多达几十类,此次创作用了17种板腔,激活了一批濒临失传的古老曲牌。
“比如‘苦程途’,我们用分声部合唱与帮腔改编,让它成为剧目的主题音乐;还有‘长拉腔’,在‘万回千度怎忍离’的唱段里,那种绵长的情感特别打动人。”张发长举例,剧中黄道婆昏迷醒来的片段,用了传统曲牌“醒叹”,“‘昏沉沉只觉天旋地转’的唱词搭配古老旋律,人物的脆弱与坚韧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个亮点是“整合多元音乐,串联南北文化”。考虑到黄道婆“上海—海南—上海”的人生轨迹,创作团队将地域音乐元素融入琼剧声腔。
比如,表现海南生活时,加入崖州民歌、疍家渔歌,还有改编自黎族《捡螺歌》的旋律;展现上海家乡情时,穿插松江童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这段真实流传的童谣,一出来就满是烟火气。
张发长说,这些元素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与琼剧的调式有机融合,“比如崖州民歌的婉转,黎族山歌的质朴,都成了琼剧唱腔的‘新养分’,让音乐既有海南的‘海味’,又有江南的‘诗意’。”
琼剧《黄道婆》剧照。
第三个亮点则是“创新演唱形式,丰富听觉层次”。以往琼剧多以独唱、对唱为主,而《黄道婆》中,主创团队加入了二重唱、三重唱,甚至“画外独唱”“情感哼鸣”。
张发长感慨,这些尝试让琼剧的音乐更立体、更厚重,“就像一条线,一头连着琼剧的传统,一头连着现代观众的审美;也像一座桥,连接着海南与江南,呼应黄道婆‘衣被天下’的理想。”
杨济铭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温州观众不仅看到黄道婆的匠心,也感受到琼剧的魅力,“未来,我们还会带着琼剧走得更远,让这项近400年的非遗艺术,继续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预热中国戏剧节!琼剧《黄道婆》主创揭秘如何讲好“纺织女神”的人间情
记者:刘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