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繁星戏剧村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邬慧敏:论互联网时代的戏剧传播与批评——以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为例

更新时间:2025-09-17 21:40  浏览量:1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戏剧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出现了许多新型的传播方式和批评形态。信息构成和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使戏剧传播发生了重大转向,也描摹了戏剧批评的新图景。具体表现在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与创新、戏剧营销策略的变化、戏剧批评出现新的空间、戏剧批评的问题与策略的变化等方面。西法大剧社近几年的戏剧活动就是这种现象的最好例证。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戏剧传播;戏剧批评;西法大剧社;校园戏剧

在互联网时代,戏剧艺术的构成要素,传播途径和批评方式都呈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几乎人人拥有自媒体的今天,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戏剧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也为观众创造了全新的戏剧批评空间。作为西北政法大学校园中两个实力较大的戏剧社团,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随着时代的潮流,在戏剧的传播和批评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 互联网时代戏剧传播方式的转向与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戏剧传播模式的变化促进了戏剧演出、传播和批评的创新。互联网技术使得剧本、演员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戏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转化为数字资源,为受众搭建起戏剧数字平台,使戏剧演出活动不仅在剧前、剧中,而且在剧后也能产生持续性影响。互联网技术可以创造虚拟戏剧空间,打破原有戏剧主要通过剧场面对观众表演的传播方式,通过沉浸式直播打造戏剧传播新空间。

戏剧艺术通过电子媒介传播时,侧重于“安静”的播出,即用平静的镜头纪录戏剧演出,把戏剧通过“影视”形式传递给观众,但却基本保留了戏剧演出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而且,利用互联网媒体进行戏剧传播可以使观演关系形成双向互动、即刻反应。“在沉浸媒介技术下出现的数字化全新媒介形态和传播现象中,信息由传播者与接受者共同创造,并共同进入沉浸的体验。”[1] 西法大剧社从2001年演出《恋爱的犀牛》开始,就是一直坚持将演出内容以视频形式进行传播,以便于各类受众群体进行欣赏、评论、交流。

2021 年,他们演出《哈姆雷特》 和《暗恋》 时又有诸多创新。公演之前,剧社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员的朋友圈和学校网站进行宣传;公演后,剧社不仅利用互联网空间进行演出资料留存,而且利用互联网媒体及时传播了多篇戏剧评论。

现代传播媒介的双向互动性,使得接收者可以迅速反馈,甚至二度创作。戏剧艺术的受众获得了具有喜好偏向的戏剧信息后,可以对其进行精确、短小的及时回应,并可以根据自我意愿给这样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创意进行二度创造和二度传播。这样“链接式”的传播环境,使得戏剧艺术的传播由此出现重大的转向,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织融合的时期,形成了爆炸式传播效果。

在这样的戏剧传播环境中,戏剧的创作者、欣赏者、消费者已经融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介来观赏戏剧,每一个链接都连着不同的戏剧世界。西法大剧社在最近几年的演出活动中,不仅将投影、摄像、现场直播等现代传媒手段运用到戏剧演出之中,他们还通过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运营的媒体“光影故事的博客”为剧社提供了多个传播渠道,迅速发表剧评并保存了大量资料,为后续的戏剧创作与传播积累经验。

二、互联网时代戏剧营销策略的变化

传统戏剧观演方式的现场性和不可复制性,导致戏剧行业演出成本高。进入剧场需要时间、金钱、情感的投入,观演双方都没有成本为没有诚意的作品买单,优质原创内容的稀缺是戏剧传播走向瓶颈的原因之一。真正走进观众内心的还是内容。新型传播方式只是迎合时代的一种手段,重视戏剧传播的文化内核,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才可能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在观众心中激起长久不息的浪花。因此,互联网时代,还要重视戏剧营销策略的变化,校园戏剧也应如此。

在戏剧营销过程中,首选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率,VR戏剧、虚拟剧场、沉浸式剧场都是我们可以探索的领域。特别是在校园戏剧活动中,戏剧演出直播是基于互联网直观的文化体验,基于网生代大学生的审美趣味。通过直播方式创设虚拟沉浸式剧场,连线不同的用户打造不同的戏剧场景,根据观众的放映改变戏剧情节走向,符合当今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在高校中具有先进网络环境和数字技术的剧场演出,是校园戏剧利用新媒体环境进行戏剧创作和戏剧实验的绝佳机会。

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方式还能不断拓展戏剧外延,丰富戏剧表现形式,构建戏剧传播新格局。“线上的网站和形式多样的公众号以阵地的形式建立,可以为广大的戏剧戏迷提供一个多向沟通、交流、互动和感受的平台,有效带动一些对戏剧艺术不了解的年轻观众通过这一平台进行线上交流,从而构建一个戏剧艺术广泛传承的整体链条,实现老戏迷带新戏迷、新戏迷带动普通观众的局面。” [2]

西法大剧社在2020年演出《做戏》时用抖音直播,吸引了上千观众,形成了热烈讨论。2023年,他们在创作演出短剧《都是我的钱》时,对该剧的创造过程进行全程记录,最后让观众看到的内容远远多于该剧的主体内容,也破除了观众对戏剧的刻板印象。南山剧社在《过把瘾再死》和《庄严的审判》演出过程中,都使用了网络传播方式,并凭借其丰富内涵,引人深思的主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校内外观众都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和评论。

在观演关系上,南山剧社演出的一些后现代主义戏剧也有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剧社的演出活动中,一些演员也喜欢或者说善于与观众直接交流。互联网时代的这种戏剧传播方式也推动戏剧市场营销模式多元化,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不仅能开拓了戏剧市场,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利用新媒体,可以让戏剧艺术随时随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能让社会大众更好地参与其中。互联网技术为戏剧营销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也可以推动了戏剧产业结构的全新升级。

三、 互联网时代戏剧批评出现的新的空间

(一)戏剧批评空间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下,不仅戏剧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向,戏剧批评也走出纸媒等传统样式,在更广阔的媒体平台上显示出异于传统戏剧批评的新特征。其中最突出特点就是戏剧批评大众化。人人都有自己媒体的时代,海量的、各式的戏剧批评随时产生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戏剧批评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互联网为传统媒介方式下显得有些式微的戏剧批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今是追求戏剧批评个性化的时代,人们不同情感反应会及时外化到网络中,互联网对用户身份的匿名化让这些情感反应被更大限度反映于戏剧批评中。

南山剧社的《庄严的审判》在2019年和2021年总共演出了6场,当时各大社交媒体上不断出现具有不同观点的评论,但篇幅较短的随感更多。这些评论视角从法律条例、社会变迁,延伸到女权意识、法律尊严,观众们的思维碰撞导致争论的产生,大大地提升了公演活动的影响和戏剧的艺术价值。互联网时代,观众的批评可能使从自身视角发出的一点感概,但受益于公众平台的开放性,多少都会对戏剧创作和传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媒体传播表面上带来的是戏剧批评公共空间的变化,实际上关联着更深刻的当代戏剧批评的写作、发表、传播、影响的变化,带来的是整个戏剧批评生态的改观。

(二)多媒体空间的戏剧批评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戏剧批评能在多元的媒体空间里获得自己存在、传播的可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自由、自发、自足的权力,独立品格、自由精神也成为戏剧批评最优越的个性特征。

1、博客、微博空间的戏剧批评

网络批评中个人独立的自由空间出现最早出现在博客和各种BBS中。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后,又出现在各类手机自媒体上。成篇的批评文章和三言两语的评论感言到处都能见到。尤其是有了固定阅读群所构成的“粉圈”的跟帖互动的部分,让戏剧批评呈现出一种当下性、即时感的特征。

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运营的“光影故事的博客”空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光影故事的博客”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天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知乎、哔哩哔哩和百度等各大网站上都有自己的账号,不仅发表了大量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演出活动的评论,还为这两个剧社保存的大量演出资料。“光影故事的博客”是西北地区戏剧界出现最早,发表文章最多的学术博客, “截止2017年2月27日……光影故事的博客上共发表各类文章1109篇。其中,戏剧艺术类文章435篇……关于《蒋公的面子》的文章82篇,关于戏剧社团研究的文章351篇。” [3]

“特别是南山剧社,他们使用具有戏剧专业水平的新闻报道剧社的演出活动,还在‘光影故事的博客’及同名微信公众号和一些平面媒体上发表大量剧评来传播他们的艺术创造,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与南山剧社有关的文章可知,他们演出的剧目中有8个都有专文进行评论。” [4] 有这数千篇博文,再加上相关链接,“光影故事的博客”传播广度和深度远远大于传统报刊杂志。由于“光影故事的博客”上的剧评涉及到西北地区的大部分校园戏剧社团,而且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每两年发布一次“西北地区校园戏剧社团综合实力排行榜”,因此,笔者认为,西北政法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使西北地区的校园戏剧走上了演剧活动正规化和戏剧批评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2、“朋友圈”、微信群的分享、点赞、吐槽

互联网时代,对戏剧评论造成最大影响的当属微信的强势崛起和微博的功能转型。但微信和微博这一类信息里以演出信息居多,分享、点赞和吐槽皆有,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批评的完整性、学理性,更多的是一种即兴的、现场的、观后感性质的分享。

但也就是这一类文字,可能诱发“朋友圈”微信群里其他人前去看戏的愿望或者先入为主的印象。这种传播迅捷、影响直接的状况,是从前传统媒介上的戏剧批评文化生态里所没有的。因为大学生是上网频率最高的群体,校园戏剧也更容易在这样的空间里产生讨论的热潮,南山剧社在演出《哗变》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几次申请公演都被拒绝。于是,社员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事情真相,在网上产生热议,最后使得南山剧社的《哗变》于2023年5页23日在该校南校区小剧场公演。演出后的剧评数量也超出其他剧目。

(三)互联网时代 “多空间” 戏剧批评的特点

在不同空间和传输渠道存在的条件下,“多空间”戏剧批评出现,新媒介技术的共享性与互动性,使戏剧批评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和实时互动交流等特点。报刊、杂志的戏剧批评,是一种遗憾的批评,刊后一成不变,单向传播。网络人的戏剧批评,则是一种成长的批评,上传后可以随着评论者认识的加深、角度的变换而不断加工润饰,多次成稿。

戏剧批评新空间里的大量跟帖中,不乏批评性文字,其突出特点是跟帖者面对批评文字或碰巧看过戏后有感而发的议论,具有偶然性与随机感,这一类评论缺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与深入感,虽然是鲜活感性的文字,但少了厚重内容的支撑,也成为新媒体戏剧批评的特点之一。

但随着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加快,发表专业戏剧批评文章的报纸杂志、学术期刊纷纷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账号,戏剧评论的专业人士也进入新媒体,他们熟悉新媒体的话语方式和游戏规则,在博客、个人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发表的戏剧批评,体现出的批评主体的责任感和批评的学术性、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规整了新媒体戏剧评论生态。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的戏剧批评活动不仅存在于各种社交媒体和朋友圈里,还通过“光影故事的博客”这个统一平台建立了一个有秩序的交流空间,克服了多媒体戏剧批评的弱点。

四、 互联网时代戏剧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戏剧批评新空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空间提供给写作者极大的自由度;另一方面需要写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来适配戏剧批评新空间的社会属性与公众意义;一方面,新空间拥有戏剧批评的观点成长性、话题延伸感、批评与阅读反馈互动带来的变动性;另一方面,新空间中的表达零碎感、观点不确定性、批评信息繁杂随之而来。一方面,互联网多元空间下戏剧批评资源众多,角度各异;另一方面也与商业联姻塑造了娱乐至死的戏剧批评标准。

传统的戏剧评论缺乏探讨和争鸣,新媒体取消了参与评论的门槛,大众观点产生碰撞,但“很多人低估了互联网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后权力生成的复杂性,高估了互联网的自我纠错能力和网络用户的精英程度。” [5] 旁观者乐于热闹,参与者却往往被信息裹挟,使戏剧批评走向极端。未经深思的点赞、转发制造了大量信息噪音,削弱了戏剧批评的理性价值。

西法大剧社演出过三次《恋爱的犀牛》,南山剧社演出过一次。针对这些演出的戏剧批评从多维度体现了不受商业支配的批评精神。但也有观众们写下:“她对爱情的勇敢,对生活的勇敢,是我所羡慕的。”“痴情的马路自会有人为你疯狂!”这样的情绪化文字。至于网络用语和网络文体给戏剧传播和批判带来的利与弊的大小,学术界出现了各种不同观点,至今无统一的认识,也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统一认识。

以社交媒体传播为主的戏剧批评往往缺乏可信度,也没有温度,难以看见对批评公正精神的坚守和个人对戏剧艺术的真挚见解。人们在网络发言时不知不觉地去掉了谨慎、顾虑的色彩,变得随心所欲,放大尺度,过度娱乐化伤害了艺术,推远了戏剧与观众的距离。然而,还是有一些专业人士和戏剧交流平台保持初心,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中的西北政法大学师生的戏剧批评就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期待,他们也以高度的责任感将戏剧精神从校园辐射到大众之中。

五、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环境为戏剧的传播和批评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互联网的开放性为戏剧艺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也创造了全新的戏剧批评空间。在互联网浪潮下,戏剧传播与批评的新变化有利也有弊。西法大剧社和南山剧社的戏剧传播与批评的成败得失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校园戏剧在这场浪潮里以年轻的视角所做出的全新探索,以及如何规避这个浪潮中出现的一些弊端。

基于戏剧批评中互联网语境和个人化表达的矛盾,不同的思想碰撞所激荡出的讨论若不脱离自身而存在,一般情况下都有益于戏剧艺术的发展的进步。

将传统批评文本整体搬迁到网络的原生戏剧批评最受欢迎,但我们更希望打造基于互联网思维、语境、交流的戏剧传播与批评形式,“戏剧人应该头脑清醒。他的艺术不应当满足于生动的表现力,满足于表达苦难或荒诞,艺术还要提供解释,它与批评应当是同体共生的。” [6] 批评精神的重建,需要勇气与眼光,在批评精神的引导下,即使是校园戏剧中的专业性戏剧批评也有希望在互联网中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

[1]李沁.沉浸媒介: 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J]. 国际新闻界 ,2017,39(08):115-139.

[2]互联网时代传统戏剧传播思考——评《中国地方戏生存传播案例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2):129-130.

[3]黄世智.论学术博客的学术交流特点——以光影故事的博客为例[J].新闻传播,2017(09):4-7.

[4]黄世智.任美璇.百变“人生”中的艺术创造——论陕师大剧团[J].影视戏剧评论,2023,(03):26-35.

[5]栗征.评论·媒介·创作——中国新媒体戏剧评论十年[J].南大戏剧论丛,2023,19(01):128-140.

[6]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论戏剧》,让-卢·里维埃编选、罗湉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版,第147页。

原载《戏剧之家》2024年第14期,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学生。

场馆介绍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
地铁宣武门站A口和E口出来便是公交47路、83路、102路、105电车、109电车、603
繁星戏剧村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