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又一知名人士走上了大S的“老路”,曾是天津戏剧界的泰斗
更新时间:2025-09-29 18:00 浏览量:3
“天有不测风云”,今年的演艺圈真是噩耗不断,有二十多位明星相继离世。
这不,9月26号又传来坏消息,有位80岁的京剧名家,在生日前走了大S的“老路”,苦苦挣扎一年还是不幸离世...
这事得从今年5月说起,当时杨乃彭老先生突然查出病毒,本以为扛扛就能过去,没成想病毒直接攻了肺,CT片子一出来,大片肺叶都成了白色。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白肺”,死亡率可不低。
那会他已经没法正常呼吸,直接被送进ICU插上了管,整个人意识都模糊着,生命体征忽上忽下,医生好几次都跟家属说“做好最坏的打算”。
他儿子杨少彭守在ICU门口,几天几夜没合眼,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天津当地部门知道后,立马协调了最好的医疗资源,专家会诊、进口药物都用上了,但重症治疗就是烧钱的窟窿。
每天的监护费、药费、设备使用费加起来就是好几万,刚开始家里还能咬牙垫上,可一住就是小半年,家底很快就见了底。
杨少彭把能抵押的都抵押了,找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可离后续治疗需要的费用还差一大截,急得他在医院走廊里直掉眼泪:“我爸一辈子为京剧忙活,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他啊!”
就在杨家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天津京剧院工会站了出来,提议搞一场义演,门票收入全给杨乃彭治病。
消息一在曲艺圈传开,老朋友们都动了,那些早就退休在家、好几年没登台的艺术家,纷纷打电话来报名,都说着就是拼了老命,也得帮乃彭挺过去。
那天的演出座无虚席,台下既有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也有特意赶来的年轻人。
当康万生唱到“臣不奏前三皇后代五帝,奏的是大明朝一段华夷”时,声音依旧洪亮,可熟悉他的人都听出了一丝颤抖,因为那是用尽全力在撑着。
杨乃彭这辈子,就跟京剧绑在了一起,他出生在戏曲世家,四岁跟着父亲学戏,每天天不亮就被喊起来吊嗓子,冬天站在河边练基本功,冻得手都肿了也不敢停。
六岁第一次登台演《三娘教子》,虽然紧张得腿肚子打颤,但一开口那清亮的嗓子就镇住了全场,台下的掌声差点把戏楼的顶给掀了。
从那以后,他就成了戏台上的“小老艺人”,跟着剧团跑遍了大江南北,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一个角色都琢磨到极致。
为了练出杨派老生特有的“脑后音”,他每天对着墙喊嗓子,喊到嗓子冒烟就喝口温水接着来,硬是把这门绝技练得炉火纯青。
后来他成了天津京剧院的一级演员,拿遍了梅兰芳金奖、梅花奖这些曲艺界的最高奖项,可他还是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
不光对自己严,对儿子杨少彭更是“苛刻”,杨少彭子承父业也唱老生,有次上央视的戏曲节目,杨乃彭作为评委点评。
轮到杨少彭表演时,台下观众都以为他会给儿子留点面子,没想到他直接拿起话筒说:“刚才那句‘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节奏慢了半拍,韵味没出来,回去得再练五十遍。”
杨乃彭还特别爱“琢磨”戏,传统剧目《杨家将》《伍子胥》他都改过,在保留杨派精髓的基础上,加入了更贴近现代观众审美的细节。
有次排《击鼓骂曹》,为了让祢衡的形象更鲜活,他特意去研究了汉代的鼓乐节奏,还跟鼓手反复磨合,最后呈现出来的“击鼓”片段,成了这出戏的经典名场面,不少戏迷就是冲着重温这段来买票的。
杨乃彭走的消息传出来后,天津京剧院门口摆满了花圈,不少戏迷自发赶来悼念,手里拿着他的演出海报,一边抹眼泪一边念叨“以后再也听不到这么地道的杨派了”。
杨少彭在追悼会上说,父亲走的时候很安详,临终前还惦记着没排完的那出《曹操与杨修》,“他说京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得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杨少彭不仅自己在舞台上传承杨派艺术,还把儿子杨泽崧也带上了戏台,小家伙今年才10岁,唱《珠帘寨》时那股子精气神,跟小时候的杨乃彭一模一样。
这场跨越半年的救治,不仅是一家人的坚持,更是整个曲艺界的情义担当。
那些老艺术家们,平时可能因为流派不同会有争论,但在生死面前,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戏比天大,情义更大”。
就像康万生说的:“我们这代人,都是跟着京剧长大的,互相帮衬不是应该的吗?乃彭虽然走了,但这份情义,还有我们对京剧的热爱,得一直传下去。”
现在再想起那天后台,康万生靠在墙角落泪的画面,还是会觉得心里一暖。
杨乃彭老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那些经典的唱段,更是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对情义的坚守。
希望杨老先生在另一个世界,还能站在他最爱的戏台上,唱一出《龙凤呈祥》,台下依旧是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