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专家研讨论坛 | 京沪双向共话中国戏剧未来
更新时间:2025-09-30 00:57 浏览量:2
以下文章来源于汇演Live ,作者王彦
汇演Live.
汇演,一双洞察文艺的慧眼。
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
“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专家研讨论坛昨举行
“国家队”对话“发源地”,
确证中国戏剧未来何为
9月30日晚,“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将落下帷幕。
过去两个多月时间,中国国家话剧院携《四世同堂》《鼓楼那些事儿》《大宅门》《直播开国大典》《北京法源寺》这五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品话剧落地上海。在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16场演出不仅收获剧场内反响热烈,前三轮开票场场秒罄、一票难求,整体上座率高达97.8%;线上亦频频出圈,网上曝光量达2.8亿,年轻人不吝以“细糠”“国宴”等极富互联网特征的词汇称赞“国家队”的重磅演出。
9月28日下午,“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专家研讨论坛在上海报业集团大厦举行,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文汇报社、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黄浦文旅集团共同主办。国话的艺术家们与戏剧、评论、文旅等各界专家齐聚一堂,从这场跨越南北的文化盛宴中萃取经典新生、创作何为的奥义,也探讨中国式演剧观如何在“两个结合”的时代命题中面向未来。
在业界看来,国话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代表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在中国话剧发源地再度闪耀,承载中国戏剧发展使命的国家队与正在加紧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交汇碰撞,其本身已超越了简单的剧目巡演,而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事件。
PART ONE
递迁的时代语境下 深谈“中国式演剧观”
今天的观众为什么需要戏剧?21世纪还能产生新的经典吗?专家们不约而同抛出设问,又异口同声提到“中国式演剧观”。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指出,其核心,就是观演关系。
中国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奚美娟对此深有体会。《北京法源寺》演出过后,在剧中饰演慈禧的她发了条朋友圈,为剧目十年间二度赴演上海激动,更为今天密切又融洽的观演关系动容。“21世纪的戏剧不能成为阳春白雪、自娱自乐。”她记得,上世纪80年代艺术创新活跃,有些现代戏剧制造了观演的高门槛,“好像让观众看不懂才能显示出一些导演的高深,但到了今天,观演关系已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与田沁鑫走过十年合作路,奚美娟深觉,正是导演的演剧观、她对观演关系的认知,推动了今天的戏剧与观众形成全方位融合、同频共振的效应。
剧中谭嗣同的扮演者贾一平见过天南海北追随剧组脚步把一部戏看了57遍的观众,也在上海遇到16场演出一场不落的女孩。他思考一部厚重题材话剧的魅力何在,“演了很多遍后,我意识到这就是‘中国戏’”,他说,“那是种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追求、戏剧框架,从诗意的文本到一桌两椅类似京剧的表达形式都流淌着中国基因、中国文化的戏剧。‘中国戏’对现在的年轻人极有吸引力,演了10年,依然很时尚。”
具体反映到此次演出季,之所以形成剧场热、线上火、反响好的盛况,走红之本在于思想铸魂、艺术传神的精品,在于五部话剧共同体现了“以艺通心、以文化人”的艺术追求。《四世同堂》以一家之运映照一国之势,展现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鼓楼那些事儿》于市井烟火中传递人文温度,彰显传统文化根脉;《大宅门》将家族史诗与民族命运交织,凸显历史纵深;《直播开国大典》以创新叙事赋予历史现场感,实现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突破;《北京法源寺》通过思想交锋叩问时代命题,展现精神重量。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其实内在统一,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了文化自信,凝聚了价值共识。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评价:“重大题材的观赏性极其重要,关乎最大程度吸引观众。有的观众想要受教育,可以得到知识;有的观众想要找乐子,可以得到娱乐;有的观众想要兼得,可以得到双重满足。”国话带来的五部力作做到了雅俗共赏。
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杨扬提出,今天我们需要跳出“就戏论戏”,到历史的纵深里重新审视中国话剧的百多年发展。如果说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拥有过夏衍、田汉、曹禺、郭沫若、焦菊隐、黄佐临等灿若星河的名字,他们从无到有为中国话剧蹚出一条路,“那么21世纪,中国话剧往哪儿走,如何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是一个考验”。
演员周杰有个设想,戏剧需要一代代创作者的接力传承。他以走过十年的《北京法源寺》为例,“换新的演员继续演10年,再换一代演员又演10年,成为国家话剧院的《茶馆》”。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看来,面对不断递迁的时代语境,“国家队”用示范性剧目回应了属于这代戏剧人的共同命题——崇尚娱乐的消费环境中、碎片化阅读的受众偏好中、AI风起云涌的技术变革中,“以严肃戏剧赢得尊严与尊崇,为21世纪的中国戏剧、21世纪的中国严肃戏剧,增添了新的能够吸引Z世代人的活力”。
PART TWO
话剧重镇双向奔赴 让文化赋能商旅联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注意到,“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自官宣即引发广泛关注,背后深意在于京沪双城文化血脉的连接。“北京现在是文艺院团最多的地方,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是上海。”两座话剧重镇双向奔赴,旨在以上海这一国际化演艺之都为平台,检验国家话剧院艺术理念的普适性与当代性,实现京派话剧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南下,历来是中国戏剧界的焦点。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施战军为上海观众点赞。“上海观众是有严肃艺术修养和开放迎纳热情的,也是因相当懂戏而必有挑剔的。”由此他认为,能赢得沪上观众的由衷喜爱,相当于国话为一场大考交出了优异答卷。“这好戏连南北的舞台佳话无疑是国家气象和海派地标相互融相洽的演艺大观。”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从演出季看到了移动性文化空间的价值。“上海观众在观看《北京法源寺》时,不仅仅是在体验一种历史大戏,也在接触整个北京的文化记忆,甚至是国家叙事——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国。”在她看来,没有地理空间、历史空间,无以谈家国。正是通过移动性的文化空间,上海的城市空间获得了新的能量和共鸣,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肌理。“任何一个城市空间的营造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与跨地域的文化流动紧密相联。”
中国剧协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子则将演出季视作一次国家叙事和海派码头的良性碰撞,也是国家气象大源头和海派文化大码头一次高水平对话。“国家气象体现为国话剧目一贯宏大叙事、历史厚重感和美学上的整体性和高度,五台剧目都代表着国家级院团的艺术追求和制作品质。当国家气象与海派文化特有的注重细节刻画、时尚感知和市场敏锐度的特质相遇时,能产生1+1>2的增值化学反应。”
事实上,早在20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赵有亮即创立了“国话上海演出周”品牌,代表国家级艺术水平的剧院带来四部力作;2014年,演出周更名为“国话·上海演出季”,一度持续6年。今年,国话重启上海演出季品牌,不仅是一次艺术征程的回归,更是立足时代需求的探索升级与深化拓展。
黄浦文旅集团总经理夏锋介绍,本次演出季是国家级文化资源与地方文化集团深度融合的典范实践:以国话的精品剧目为核心,提升“演艺大世界”的内容能级和“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更通过创新机制推动文化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演出季重点打造了以戏剧为纽带的‘票根经济’生态,有效把观剧人流转化为实际消费流,直接拉动了演出日周边商圈的消费活力。”这一机制实现了文化流量向商业“流量”的高效转化,形成“有戏可看、有友可聚、有物可购”的良性循环,充分彰显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田沁鑫亦表示:“未来,我们将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与戏剧艺术的结合点,持续深化与上海这座亚洲演艺之都的携手合作。”她由衷希望,下一次国话重返上海,“带着更多精品剧目,在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里,用中国戏剧的自主体系对接世界”。
研讨论坛开始前,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与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院长及《北京法源寺》主演一行进行了交流。文汇报党委书记、社长缪克构,文汇报总编辑陶峰,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郑逸文等也出席了论坛。
撰文 / 王彦
摄影 / 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