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青春之歌》:跨越年代的青年情感共振
更新时间:2025-10-05 06:43 浏览量:2
作家杨沫的经典文学作品《青春之歌》,已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歌剧等多种形式,如今,它又遇上了深受当代青年观众喜爱的形式——音乐剧。10月3日至5日,音乐剧《青春之歌》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迎来首演,舞台上绽放出抗日救亡洪流中的青春之光,也让当代年轻人看到了林道静成长抉择的现代解读。
将50万字的长篇小说浓缩成一台140分钟的音乐剧,音乐剧《青春之歌》对原著进行了重编,或者说是再创作。音乐剧依照原文的故事情节,选取了林道静、余永泽和卢嘉川的感情纠葛,他们在与特务胡梦安的周旋过程中,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与其说该剧围绕“爱与被爱”的主题展开,不如说更像在讨论成长的抉择,讨论在民族危亡的时局中不同人的镜像人生。
人物塑造上,《青春之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解读。林道静不仅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青年,也是“独立女性”的化身,她没有活在旁人的眼中,不依附于他人,不被现实所困,用自己的志向注释自己的人生。卢嘉川是无数“逆行者”的代表,他在国难当头时的挺身而出,是黑暗中追光而行的热血青年的化身。余永泽是典型“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形象,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对他来说才是生活的信条。而剧中对镇压进步青年不择手段的反派胡梦安的塑造,则勾勒出仕途之上逐官趋利的复杂人性。这种人物塑造策略,使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之间建立了身份认同与情感连接的桥梁。
《青春之歌》由甲丁担任总导演、编剧,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修养和审美取向。他用极为诗意的文字重构了《青春之歌》,浪漫的表述贯穿全篇,化解了具有时代感的文本与当代观众欣赏习惯之间的隔阂。在采用了部分原著中经典表达的基础上,《青春之歌》做了相当多的当代表达。“青春无敌,是各种选择的博弈”“用傲骨为国家撑腰”等多段歌词既有文学性又具感染力。很多观众在首场观演后,立刻在社交平台呼唤《青春之歌》出“歌词本”,也能看出观众对它的喜欢。
与此同时,《青春之歌》也尝试与当代生活巧妙呼应,“破防”“诗与远方”等当代词汇时而点缀出现,剧中人也会调侃一下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一下拉近了当代青年和上世纪30年代年轻人的距离,让他们产生奇妙的情感共鸣。
作为音乐剧,该剧音乐的浪漫色彩同样烘托了全剧的风格,从口琴怀旧风到“重金属”冲击,再到多声部的和谐合唱,《青春之歌》的音乐风格多元又统一,大开大合的旋律致力于凸显人物情感的变化。《选择》中林道静、卢嘉川、余永泽和胡梦安的四重唱,音浪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两同心》的温婉情愫,《我是怒潮》《一起来抗争》的热血,都很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高难度的歌唱性旋律让《青春之歌》充满正剧的色彩,也得到了曹芙嘉、王凯、高天鹤等演员的出色演绎。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舞美设计也极具现代感。舞台以“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为创意核心,着重突出空间纵深感,将建筑形象以“倒映”“镜像”“悬浮”等造型方式运用于舞台之上,重现当年那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和破碎的家国。舞台上,多时空的交错、多空间的平行蒙太奇也时常出现,作为戏剧语言完成对角色的打造和剧情的陈述。多媒体设计则将舞台局部放大,营造视觉美感,通过色彩夸张强化人物内心。
一部主旋律的作品想得到当代观众的喜欢,势必要与他们达成情感共振,让历史人物成为当代观众可以理解,也可以在身边找到影射的“真实的人”。《青春之歌》让经典作品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时代年轻人共同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与当代观众进行了一场关于青春、理想与人生的真诚对话。
记者:韩轩,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