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阿者科》的舞台叙事
更新时间:2025-10-09 15:10 浏览量:3
傅海燕
在滇南哀牢山腹地,哈尼族古村落阿者科如同镶嵌在梯田云海中的明珠,其哈尼语原意为“滑竹成片成林的地方”,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片土地的生态特征。作为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村寨,阿者科完整保留着“森林—水系—梯田—村寨”四素同构的千年农耕智慧,其蘑菇房建筑群与梯田阡陌共同编织成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画卷。2025年夏天,红河州歌舞团将这座云端村落的故事搬上红河大剧院舞台,音乐剧《阿者科》以戏剧化的艺术表达,开启了一场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对话。
该剧由编剧杨耀红、导演礼朋、作曲张云岗等人组成的创作团队,历时3年深入元阳采风,记录“阿者科计划”亲历者口述史,将哈尼族迁徙史诗、长街宴、梯田、蘑菇房等哈尼族文化景观与现代发展困境熔铸为舞台叙事。
音乐剧《阿者科》以哥哥诺朴与妹妹阿布的“蘑菇房拆留之争”为微观切口,巧妙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坚守与现代性冲击的宏大命题。这场冲突绝非单纯的物理空间存废之争,更暗合着文化嬗变的规律——当阿布站在蘑菇房前吟诵“蘑菇房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房柱上还留下我们长高的刻痕”,哈尼族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便在舞台上化作可触可感的符号,让观众深切体会到:村落和房间早已是装载情感与记忆的独特容器。剧中叙事的张力,正源于表层冲突与深层危机的交织:表层围绕蘑菇房是否拆除展开激烈对峙,深层则是兄妹血缘认同的隐忧为故事注入情感重量。
故事始于哥哥诺朴因身世误解远走他乡,归来时执意拆蘑菇房建新居,这份决绝遭到妹妹阿布的激烈反对。直至采风团的云朵老师提出折中方案——保留蘑菇房原貌并在此基础上修缮,才为僵局寻得出口。而寨子的老者阿波揭晓的真相,更让冲突生出精妙反转:土生土长的哈尼族汉子诺朴欲拆故乡之根,外来“赶沟人”留下的孩子阿布却成了传统的守护者。这份身份倒置,最终让兄妹的对立化作情感和解。终场戏里,诺朴的手掌抚过蘑菇房梁柱,粗糙的木纹仿佛接通了血脉的密码,血缘与文化的双重认同在此刻达成和解。个体因身世而生的创伤渐渐消解,故事完成了从个体记忆到集体情感的升华,也让这场关于蘑菇房的争执,成为一场唤醒共鸣的戏剧仪式——所有观众都在其中,触摸到人类共通的对根的眷恋、对认同的追寻。
剧中云朵教授提出的蘑菇房改造方案,直接映射现实中由中山大学团队主导的“阿者科计划”。这一获得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的实践,通过村集体公司运营模式,实现了70%收益分红与30%公共建设的资金分配机制。剧中村民手持分红红包时眼角眉梢的笑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温暖。现实数据显示,该计划实施7年来,阿者科村旅游收入达667.9万元,村民户均增收超5万元,这些数字为舞台叙事提供了坚实的现实注脚。
舞台设计以“四素同构”为核心理念,舞美通过多媒体大屏将云雾缭绕的梯田作为背景,营造出“山有多高,田有多高”的视觉奇观。阿布梦境中,两位流苏遮面的白衣人(阿布逝去的父母)踏云而来,为迷茫的阿布指点迷津,既带着祖先崇拜的神秘庄严,又藏着血脉相连的温情,形成跨时空对话。“赶沟人”与洪水搏斗舞蹈片段中,红土色披风的甩动似洪水奔涌,重现他们保护哈尼村寨的古老故事,将人类艰难生存的场面,用舞蹈巧妙转化为视觉冲击。
作曲张云岗在《阿者科》的音乐创作中,巧用复调手法将戏剧张力拉满——当阿布与诺朴因蘑菇房拆留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时,两条对立的旋律线交织碰撞,把两人观点的交锋、情绪的焦灼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剧中对哈尼族音乐元素的运用更显匠心,合唱《大爱无言》里融入哈尼族语言,那满是村寨烟火气的全民狂欢声,将哈尼族音乐的独特韵味与风格传递得格外地道。角色唱腔的设计更是与人物形象深度契合。诺朴的独白《诺朴的失落》采用明亮的西方大小调式,旋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他倔强偏执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现代音乐配器法的加入,让曲调里浸着都市的喧嚣与躁动,恰如其分地外化出现代性对传统的冲击。母亲的“火塘谣”则截然不同,满是原生态的温润——火塘边的浅唱自语中,哈尼族“哈巴”古歌的苍凉音阶像跳动的炭火,几句即兴哼唱的儿歌,更让思念儿子的柔软情愫漫出舞台,绕在观众心头。
剧中自然场景的铺陈,藏着细腻的生态疗愈智慧。阿布因蘑菇房将被拆、自己的身世被揭晓后,陷入迷茫、孤独、彷徨的情绪中,多依树下的光影、梯田边的水波,成了她安放心绪的角落——她静立水边,心事便随粼粼波光慢慢沉淀,又被山间清风悄悄带走,焦躁与困惑也随之消散。森林老树与白鹇鸟的意象,则通过演员的仿生舞蹈鲜活呈现:舞者指尖轻颤,似白鹇羽翼掠过空气;碎步轻点,如踏过林间落叶般轻柔。这份灵动姿态,既暗合哈尼族“万物有灵”的宇宙观,让自然生灵有了情感温度,又以自然独有的温柔力量,一点点抚平剧中人物的精神创伤。这般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心理疗愈空间的巧思,也让舞台超越了剧情本身,成为现代都市人暂避喧嚣、寻得精神归乡的诗意场域。
音乐剧《阿者科》的价值,在于将世界级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舞台叙事;剧中的冲突,又恰好成为审视当代文化保护困境的棱镜。这部作品成功让舞台成为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生动实践场域——践行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深刻理念。当幕布缓缓落下,剧场穹顶投射出的梯田星光,宛如哈尼族对土地的永恒凝视:这既是对过往文明的致敬,亦是对未来传承的期许,恰如文明的长河,终将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