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繁星戏剧村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一篇深沉的时代笔记

更新时间:2025-10-10 03:09  浏览量:1

转自:内蒙古日报

◎孙志忠

9月17日,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艺术帷幕下,由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倾力创作、演出的话剧《天边的草原》在温州东南剧院温情开演,用舞台艺术为现场观众编织出一幅辽阔而动人的北疆画卷。作为本届戏剧节唯一入选的乌兰牧骑作品,《天边的草原》填补了“乌兰牧骑体系”在中国戏剧节这一盛会的空白,我既为这部作品的成功感到振奋,更看到了内蒙古戏剧在新时代破局发展的清晰路径。这部作品以青春叙事为笔、以北疆情怀为墨,不仅诠释了乌兰牧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内核,更折射出内蒙古戏剧在题材挖掘、艺术表达、人才培育上的守正创新,为我们思考地域戏剧的时代价值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题材破界:从“草原叙事”到“时代共振”,让地域故事承载家国情怀。

《天边的草原》突破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传统“草原叙事”的惯性,将目光投向当代青年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背景,讲述一群青年从象牙塔奔赴草原、扎根边疆的成长故事。剧中没有刻意渲染草原风情,而是通过青年们克服困难、融入北疆、奉献青春的日常叙事,展现出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同频共振,让地域故事有了更广阔的家国视野。

这种题材破界,本质是对北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作品中,青年们在草原上经历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个人与集体的抉择,不仅是当代青年的共同困惑,更暗合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无论是留在草原扎根的建设者,还是带蒙古马精神回归城市的传承者,角色的命运走向都指向一个核心——草原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承载“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精神家园。这种将地域特色与时代主题深度融合的创作思路,打破了外界对内蒙古戏剧“只有草原牛羊”的刻板印象,证明地域题材完全可以承载具有普遍共鸣的时代命题,为内蒙古戏剧题材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二、艺术守正:以乌兰牧骑精神为魂,让舞台语言扎根生活土壤。

《天边的草原》的成功,离不开对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精神的坚守,这种坚守体现在艺术表达的接地气与重真情上。作为一部由乌兰牧骑创排的话剧,作品没有追求华丽的舞美特效,而是以简约而不简单的舞台呈现,回归戏剧艺术的本质——靠人物、靠情感、靠故事打动观众。演出中,演员们沉稳细腻的表演,将青年们初到草原的迷茫、融入草原的温暖、扎根草原的坚定,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舞台设计以象征性手法勾勒草原轮廓,没有刻意复刻草原场景,却通过灯光、音乐的巧妙配合,让观众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与青春献北疆的情怀,实现了情、景、意的诗化统一。

这种艺术风格,正是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精神在话剧领域的延伸。乌兰牧骑60余年扎根基层的经历,让创作者深谙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剧中青年与牧民误会的细节、信任的过程,都源自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真实生活的调研;角色的语言风格既有年轻人的鲜活灵动,又融入了蒙古族群众的质朴真诚,没有刻意的文艺腔,却充满生活的温度。专家评价其“是一篇深沉的时代笔记”,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没有悬浮于生活之上,而是用最真实的舞台语言,记录下当代青年与边疆大地的情感联结,让艺术真正成为人民的声音。这种对生活真实的坚守,是内蒙古戏剧保持生命力的根本,也是我们未来创作必须延续的根与魂。

三、人才突围:靠“青年力量”破局,让戏剧传承迸发创新活力。

《天边的草原》背后,是一群内蒙古青年戏剧人的集体成长——该剧编剧、联合导演乔轲(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正是内蒙古青年戏剧人才的代表。从 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到2024年作品入选中国戏剧节,乔轲的创作轨迹,折射出内蒙古青年戏剧人才从成长到成熟的突围之路。以乔轲为代表的这批内蒙古青年剧作者成长于多元文化时代,既接受过系统的戏剧理论训练,又深植北疆文化土壤,善于用现代创作手法激活本土文化,让内蒙古戏剧有了老传统与新表达的碰撞。

《天边的草原》的成功,印证了内蒙古戏剧人才培育体系的有效性。近年来,自治区文联、戏剧家协会频繁举办编创骨干培训班、剧本改稿会,让青年编剧获得与全国专家交流的机会;“戏·班 剧坊”等项目围绕具体创作任务开展实践教学,让人才在“做中学”中提升能力。正是这种“理论+实践”“扶持+激励”的培育模式,让青年人才既能守住扎根人民的初心,又能具备创新表达的能力。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人才流失、高层次领军人物缺乏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天边的草原》的成功,更应成为推动人才工作的契机,通过优化待遇保障、完善培养体系、搭建展示平台,让更多青年人才愿意留在内蒙古、扎根内蒙古,为戏剧事业注入持续活力。

四、时代担当:从“舞台呈现”到“文化桥梁”,让内蒙古戏剧彰显中国价值。

《天边的草原》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亮相,不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更是内蒙古戏剧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一次生动亮相。剧中,青年们跨越地域、民族界限,在草原上书写青春故事,这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事,正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诠释;而作品在温州演出时引发的强烈共鸣——观众为青年的理想感动,为草原的情怀动容,证明内蒙古戏剧的地域特色与中华文化共同价值的统一——内蒙古戏剧是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独特载体。

从更长远来看,《天边的草原》的意义还在于为内蒙古戏剧“走出去”提供了范本:它不是靠猎奇式的地域符号吸引关注,而是靠有温度的故事、有深度的思考、有高度的情怀,让外界读懂内蒙古、读懂北疆文化。正如剧中的青春誓言,内蒙古戏剧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带着这样的担当——既要守住北疆文化的根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的精神财富,又要主动融入中华文化的大局,用戏剧语言讲述内蒙古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让内蒙古戏剧成为展现中国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天边的草原》更让我们看到了内蒙古戏剧的未来——北疆戏剧的发展,不必纠结于如何迎合外界,而应专注于如何做好自己:做好题材的“在地性”与“时代性”结合,做好艺术的传统性与创新性平衡,做好人才的传承性与成长性培育。未来,我们将以《天边的草原》为起点,进一步推动内蒙古戏剧在守正创新中前行——让更多扎根生活的作品涌现,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让内蒙古戏剧不仅成为北疆大地上的文化风景,更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以戏剧之名,讲好中国故事、北疆故事、人民故事。

场馆介绍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
地铁宣武门站A口和E口出来便是公交47路、83路、102路、105电车、109电车、603
繁星戏剧村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