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强势“出海”,音乐剧《南孔》即将开启海外巡演
更新时间:2025-10-14 11:25 浏览量:1
由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袂打造的音乐剧《南孔》被誉为“中国式音乐剧的开先之作”。该作品是首部以南孔文化为题材、承载儒学道义的舞台精品,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优秀剧目在音乐剧舞台上所呈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感人至深。10月24-28日,《南孔》将先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展开海外巡演。
常演常新,是舞台剧的特点。为适应即将开启的国际巡演,音乐剧《南孔》主创团创队精益求精,在首演至今已达近130场后,又在一次次排练中调整与完善,对剧本和角色的把握进行了整体提升,并在杭州运河大剧院全新上演后,得到专家学者们的再次首肯:无论是戏剧场景布置,还是舞台美术视觉的维度与舞蹈的融合,都较前几次进行了大幅度升级。
该剧讲述的浙江衢州孔子第53世孙“孔洙让爵”故事,不只让孔氏“大宗南渡”这段被湮没的史实为更多人所知,更借由孔氏家族的宗亲叙事,在江南水乡南孔文化的氛围中,赓续传承了孔子精神。总导演钟浩和编剧刘春、李竟榕等主创团队将倒叙与插叙交织,史实主线与虚构副线相融,以“礼”贯穿始终,融入国之礼、家之礼、人之礼、心之礼的复合涵义,并融化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作曲吕亮将中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交响性的戏剧音乐相结合。舞美设计任冬生打造了现代简约的光影和饱含传统美学精髓的留白。
此次亮相的国际巡演版,音乐剧《南孔》着力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探索中国传统叙事与现代舞台形式的融合,打造具有东方哲学智慧的音乐剧新形态——清雅的仲尼式古琴音韵,婉约的江南文化意蕴,以及生机勃勃的蒙古族舞蹈,和谐统一地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场场独特的戏剧情境,也展现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成为当代人生动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一个窗口。
总导演钟浩谈到,今年3月修排了一次,时隔半年不到剧组再次集合,这表现了出品方对作品高度负责——一出好戏就得不停地演,不停地改,不停地调整,可能随着这个过程,演员也会有新的认知:一出戏养一颗心。
此次,跟据专家提出的建议,主创团队又对几组人物关系作了修改提升。将儒家思想、孔氏南迁史,浓缩于孔洙个人充满戏剧冲突与人性光辉的抉择故事中,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比如,宗族南渡时历经磨难,护卫楷木圣像也在剧中重点展现。观众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宗族南下的选择、孔端友的选择,以及孔洙与孔端友在时间空间转换的意向表达。
比如,孔洙与真金的戏剧矛盾转换,以及人物关系更加合情合理,也为孔洙收太子这位学生一个充分的依据,尽管两人来自不同阵营,但是同为传承儒学文脉而结为师生,这份情意就是孔洙和真金因儒学而相交相识。
比如,南宋时衢州这个地方,包括达鲁花赤在内的地方长官、孔氏家族和民众对待时局的态度。在修改后的这个片段中,增强了孔柳与达鲁花赤的冲突:一个是新政,一个是孔家,孔柳不再只是任人欺负的孔家小姐,她对民众的态度始终以“礼”来加深解读。
“儒家经典,不仅引发了关于礼和新潮武力统治的冲突,而且也凸显了孔柳这个人物的心胸。”总导演钟浩打比方道,第二幕开场的那段戏里谈到了“重归”这个话题:第一次回到祖庭,孔洙好像就能从孔柳身上,看到柳儿对南方的一片乡情,但也更能看到父亲的内心抱负。
剧中的忽必烈,是编剧特别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他和孔洙对峙矛盾由原来的一带而过,到此次剧本的修改使得人物更加丰满,直到最后对“孔洙让爵”的真心理解:即表达尊敬孔洙的同时,也看到忽必烈这个人物对时局的思考,最终被孔洙的气节感动允其归乡,并赞叹:“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其实我常常在想,我们该如何保持演出的青春和激情?”总导演钟浩在修改加工的排练现场不断提起这个话题。因为随着剧组全国百余场巡演,慢慢地好像缺了一点劲儿,如若要保持青春的演出激情,还是应该对人物内心的活动有更细腻、更深层次,包括角色细微的心理变化、人物的认知等方面去深入挖掘、去深入思考。所以,此次国际巡演版的排练,总导演钟浩始终要求演职员有更高的提升:找回以前曾经有过的最初状态,准确把握人物更深层的内心活动及表达方式。
从一出戏了解一段历史,也了解南孔圣地——衢州。当我们强调音乐剧的原创性、民族性时,其实“本土化”更贴合。基于音乐剧的“全球视野”也能凸显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代表着作为国际性艺术的音乐剧因受到所在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影响的过程,不是浅表化的中外元素拼贴,而是以音乐剧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或是世界故事的“中国表达”,或是会通古今中西的跨文化探索。
音乐剧《南孔》如何做到“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关键就在于重视与当代普通人的心灵对话,且在对“人类共同性”的探求中,不断尝试如何自如自洽地融入“中国视角”“中式美学”。
音乐剧《南孔》主创团队在“国潮古风”中寻求与当代观众产生视觉经验和文化记忆的连接,而不只是“地方性”的独特风格呈现。如何蕴含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又注入现当代视角和价值,可以说,音乐剧《南孔》准确地找到了突破口。
即便在音乐剧产业成熟的生态下,“叫座又叫好”的剧目本就占少数,而注重现场演出质量,并与目标观众群体消费能力合理匹配,一直是音乐剧《南孔》从全国巡演至国际巡演的根本所在。
如今,在各类中文社交媒体上,人们也能看到一些“不在看剧,就在看剧路上”的中国观剧达人,个别重度音乐剧迷每年观剧频率已超过百场,他们的分享已成为音乐剧《南孔》忠实的口碑传播力的重要来源。
正如总导演钟浩所言:当代音乐剧需要有“全球化视野”——音乐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孕育,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以歌舞演故事”的剧场表演艺术产品,为实现这个目标,音乐剧《南孔》自首演以来多次进行台前幕后的整合,建构更加生动有趣的“戏剧情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南孔》让“文化内需”和“文化出海”共生,助推中国式演艺现代化发展,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促进“用音乐剧讲好中国故事”。
金秋十月,音乐剧《南孔》即将首次开启国际演艺市场——新加坡、马来西亚。此行演出与以往所不同的是,从演出场次到票房收入全部市场化。因为只有携带好剧目走出去,方见国内外舞台的那片新天地。
走遍中国、走红海外——相信主创团队的每一次修改提升,都是在将音乐剧《南孔》打造成为标杆剧目而努力,让中国故事以鲜活的方式走向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