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繁星戏剧村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一群冰城大学生的戏剧梦

更新时间:2025-10-24 08:00  浏览量:3

“香蕉戏剧”工作室孵化出了冰城高校戏剧联盟,将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戏剧社团吸纳进来。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剧本创作和戏剧排演。这群大学生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冰城之春戏剧节,让原创戏剧走进大众。受访者供图

一个仅十几人的大学生团队,正悄然影响着哈尔滨的戏剧生态。

组织者名叫焦文博,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2020年,他成立了“香蕉戏剧”工作室,并孵化出冰城高校戏剧联盟,将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戏剧社团吸纳进来。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剧本创作和戏剧排演。

这群大学生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冰城之春戏剧节,让原创戏剧走进大众。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即将开幕,他们的作品《编剧与角色》和《附子》已入围展演单元。这是他们第二次入围。去年,他们凭借《小猫历险记》首次入围。

这里的戏剧有着丰厚的土壤

焦文博虽然喜欢戏剧,但本科、硕士、博士学的专业和戏剧毫无关系,甚至差了十万八千里。

2015年高考后,他考入武汉理工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入学不久,他感觉“自己挺有表演天赋的”,就加入了话剧社。

来到话剧社后,焦文博说自己是一个“欠儿登”(东北话,意为积极主动——记者注),“我很喜欢演出,喜欢帮大家做点什么”。

在学长的帮助下,他逐渐崭露头角,并代表话剧社参加武汉高校相关戏剧组织的各种活动。

当时,武汉高校有个“戏剧联盟”,每次开学前都会开一次大会,“60多个剧社的社长和副社长坐在一个教室里交流,这里有很优秀的剧社”。

4年社团经历让他感受到了武汉浓厚的戏剧氛围,也让他深深爱上了戏剧。2020年,本科毕业1年后,焦文博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专业读研,也把这份热爱带回了家乡。

当时,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很多人居家。

焦文博3个月没出门。百无聊赖之际,他参加了武汉剧迷组织的线上剧本围读。“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戏剧给我带来的安抚力量。”

于是,焦文博决定把这种力量带到冰城。

2020年6月,“香蕉戏剧”工作室成立。“香蕉”是“小焦”的谐音。焦文博希望,自己能在工作室上倾注更多精力。

家乡的一切他都很熟悉,唯独对这里的戏剧氛围有些陌生,“排除疫情因素,活动少、做活动的人少,参加活动的人更少。”

这也是他成立工作室的原因,“想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人的力量。”

哈尔滨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孙翌,也是抱着这个想法加入“香蕉戏剧”工作室的。他认为,哈尔滨是有戏剧土壤的,而且土壤非常丰厚。

前不久,孙翌在哈尔滨话剧院门口支起小摊,宣传话剧《人性的证明》。有市民过来说,自己40年前在哈尔滨话剧院看过话剧。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带着小孙女问,“还有票吗?”

“这能证明哈尔滨是有这样的土壤的。”孙翌说。

正如孙翌所说,哈尔滨是有浓厚戏剧氛围的。早在1917年,哈尔滨就成立了“改良剧社”,而后各种剧团、剧社和校园剧团竞相成立。

黑龙江本土青年演员高敏在话剧领域深耕多年。在一个小剧场后台,她结识了焦文博。这个“很纯粹的戏疯子”让高敏很敬佩,她想和他一起“干点疯狂的事”。

谈及黑龙江的戏剧发展,高敏觉得,虽然很难,但还有一些本土戏剧人正在坚守。

1956年成立的齐齐哈尔市话剧团为了开拓市场,曾到哈尔滨演出。高敏买了票去看。结束后,她给演员送了花,并写了一张明信片,“大概内容就是,感谢您的坚持,感谢齐齐哈尔话剧团的坚持。”

正要离开剧场时,一名男演员叫住了她。“他看出我不是普通观众,应该是从业者,随后问我:‘你们还好吗?’我说‘还好’,然后反过来问他:‘你们还好吗?’”

那一刻,两个人眼含热泪。

让戏剧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香蕉戏剧”工作室成立后,一直在做戏剧普及工作。剧本围读,是重要方式。

孙翌便是通过剧本围读认识的焦文博。那是2024年3月的一个星期六,他在哈尔滨一家咖啡馆参加了剧本围读。

作为艺术生的他,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对焦文博本人也很钦佩,“在他身上看到了那种对戏剧、对艺术的纯粹,也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

于是,孙翌主动提出加入,也想和团队一起做做剧本围读。

首次尝试是在哈尔滨一家书店,剧本是《白鹿原》。“我害怕失败,提前找了13个同学,因为担心没人配合。”

令孙翌万万没想到的是,座位都坐满了。除了自己找来的“观众”,另外来了接近20个。“结束后,有观众问,后续还有没有这样的活动,我们加了联系方式。这给了我自信,让我坚持到现在。”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孙翌已经做了8次剧本围读,约140人次参加。参加活动的以30岁左右的青年为主,职业包括医生、律师等,每次2-3小时。

在这8次剧本围读中,令孙翌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2月在中央大街一家具有巴黎风格的咖啡馆办的一次。这家咖啡馆提供热红酒。

当时读的作品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人们都说哈尔滨是东方小巴黎。我想复刻一种感觉,就是一边喝红酒,一边读剧本。”

提起加缪,很多人能想起他的“劲敌”——让-保罗·萨特。后者也是法国作家。文学史上,二人曾因观点不同,由亲密无间的朋友转为“敌人”,被后世津津乐道。

在孙翌举办剧本围读的当天,距离中央大街约10公里、哈尔滨理工大学附近的另一家咖啡馆,也办起了剧本围读。

巧合的是,这家咖啡馆选择的作品是萨特的。“那一刻感觉很幸福,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复刻了当年的文学佳话。”

除了剧本围读,“香蕉戏剧”工作室还推动校园戏剧社团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去年4月,他们在哈尔滨一个商场举办了哈尔滨(首届)冰城之春戏剧节。4所哈尔滨高校的80多名大学生带来了10个原创话剧。

“我特别忐忑,虽然免费,但也害怕没有观众来看。”焦文博于是发动大家在小红书上发推文。

他跟各高校剧组说:“我来排版,你们想文案,然后我们就库库(东北话,意为快速、频繁——记者注)在网上宣传。”

观众的热情出乎意料。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很多网友在小红书上留言,询问如何参加。

今年5月,“香蕉戏剧”工作室又在这家商场举办了第二届哈尔滨冰城之春戏剧节。参加高校、剧社、大学生数量,与第一届相比,明显增加。

从戏剧中获得滋养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香蕉戏剧”工作室把哈尔滨多所高校喜欢戏剧的大学生聚到了一块儿。有的大学生找到了兴趣点,准备从理工科专业跨考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还有的大学生在戏剧中找到了前行动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张越目前是该校程澈剧团的一名负责人。加入“香蕉戏剧”工作室以后,她除了对戏剧知识有了深度了解外,也看到了戏剧的当下价值。

对于一些年轻人的迷茫、内卷状态,张越表示理解,“毕竟大环境一直在变”。在她看来,戏剧是能够让人静下来思考的艺术。

“不管你在剧里面想到了什么,还是说你看到了这个演员的表达,能够让你多一点思考、联想一下生活,表演就是有意义的。”张越说。

她进一步补充道,理工科高校更需要戏剧滋养。她向记者分享了一件趣事。一天,她在B站上看视频和室友聊天,“有地理下饭视频,还有历史下饭视频,为什么没有物理下饭视频?”

“物理能下饭吗?”室友反问她。

张越觉得,理工科高校的学生要么上课,要么做实验,“很容易两耳不闻窗外事”,课外生活单一。“戏剧有台词、有演绎,很贴近生活,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

不仅大学生有收获,一些参加过“香蕉戏剧”工作室活动的社会人士,也有收获。

在哈尔滨某企业做行政工作的陈先生,2020年在一家书店偶然看到了“香蕉戏剧”工作室的剧本围读,后来便加入其中。他最大的感受是,这种活动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很好的戏剧普及。

2023年,陈先生和朋友们成立了一个小团队,主打即兴表演。他们还对外演出。

“大家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上积攒了很多故事,有的可能是没有办法跟亲近的朋友和家人去说。所以我们想通过即兴表演的方式,让大家把故事讲出来。”陈先生说,这个小团队争取每周练一次,“我们想让每个人都被看到,每个故事都被听到。”

在哈尔滨某政府机关工作的曲先生,也是2020年与“香蕉戏剧”工作室结缘的。

曲先生参加了很多剧本围读。“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压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从工作中跳脱出来、剥离出来,进入戏剧中的一个角色,感受戏剧里人物的人生,这样对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新视角。”

《晚安,妈妈》这部剧,给曲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常的周末夜晚,女儿突然向母亲发出自杀预告。一场发生在母女之间的情感风暴就此上演。

结合实际,曲先生的孩子当时刚上大学。他也曾面临两代人思想间的碰撞。这部剧让他“既能理解孩子,又能理解妈妈”。

场馆介绍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
地铁宣武门站A口和E口出来便是公交47路、83路、102路、105电车、109电车、603
繁星戏剧村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