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明年见!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圆满闭幕
更新时间:2025-10-29 22:14 浏览量:3
2025年10月26日,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闭幕式在乌镇大剧院盛大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人、嘉宾与媒体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历时十一天的戏剧盛宴的谢幕时刻。
十二载光阴轮转,扎根古镇沃土,以包容与创造力滋养,乌镇戏剧节见证了无数戏剧作品和新面孔的从诞生走向成熟。从首届初创时的探索与实验,到如今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原创的多元格局,戏剧的生命力不断漫延,掌声与灯光交织成海,蒸腾上旋,这场名为“扶摇”的戏剧热潮冲破云浪席卷而来,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那弥久不息回响激荡。
在乌镇大剧院举办的闭幕式中,青年竞演小镇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最佳戏剧奖花落《游园失梦》,将古人寻梦的痴癫“托梦”给观众,令古与今、虚与实、入梦与觉醒、文学与舞台、千年咏叹与时尚热点等议题浑然融合,其灵动的演绎在观众心中刻下隽永的印记。
特别关注奖由《一块钱》获得,以质朴温暖的亲情叙事触动人心,思考与陪伴、记忆与成长,亲情的温馨满溢舞台,浓厚的人文关怀流入观众心间,戏剧回归本真,艺术叩问生活。
刘元涛与张金洋凭借《先生,黑色不是阳光明媚》获得最佳个人表现奖,从日常交往切入,逐步升华为哲理思辨,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真诚的创作态度,引发观众对艺术本质与社会现实的持续思考。
十二年来,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始终坚持扶持培养青年戏剧人才。蚌湾这方“最小”的戏剧舞台,走出了800余位青年戏剧人,孕育出197部作品,这里是无数年轻戏剧人第一次被“看见”的地方,他们的灵感、勇气在这片舞台上竞相绽放,乌镇戏剧节的各个板块——大师的引领、同辈的对话、艺术的碰撞,也成为青年人积蓄创作力量的来源。
【人类之城史诗奏响,大师名团激烈交锋】
由德国当代戏剧大师卡琳·拜尔、著名剧作家罗兰·施梅芬尼与汉堡德意志剧院带来的《人类之城马拉松剧》五联剧,总时长达9个小时,7天之内连续上演两轮,包括演员、技术人员、鼓队、歌队在内的150余名中德两国剧组成员倾情呈现,共有超过1万名来到乌镇的中外观众走进乌镇大剧院观演。德国独角戏女王莉娜·贝克曼那极具爆发力的精彩表演引得现场观众赞叹不断。作品在重构古希腊悲剧基因的同时,更展开了对人类命运的当代诘问,以国际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古希腊神话,在古老叙事与当下语境之间架起思想的桥梁。从欧洲到中国,《人类之城马拉松剧》在乌镇戏剧节的盛大开演已成为世界戏剧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亦是本届乌镇戏剧节最受瞩目的焦点所在。
世界大师,倾力巨献。日本国宝级导演铃木忠志三度率铃木利贺剧团回归,以《大鼻子情圣》再现独特美学;挪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与导演卡里·霍尔坦携手打造《暗影》,以孩童视角追问“存在”。法国著名导演亚瑟·诺泽希尔携布列塔尼国家剧院呈现诗剧《兄弟》,并邀请国民演员帕斯卡尔·格雷戈里重磅加盟;华人剧作家赖声川带来升级版《镜花水月》,在女性成长与东方哲学间书写当代寓言。大师与名团齐聚乌镇,以舞台回应时代、对话世界,彰显当代戏剧跨越国界的精神力量。
经典文本,别样张力。《厕所在这里》改编自荒诞派戏剧大师的作品,以浪漫而松弛的气息弥漫于日月广场的夜色之中,展开一场关于人性与心灵的微妙对话。《带小狗的女人》在克制与欲望的缝隙间游移,以温柔笔触向契诃夫致意。《椭圆形的椅子》延伸尤金·尤涅斯库与让-吕克·戈达尔的荒诞精神,映照出存在的孤独与困境。《杂物间里的麦克白》重置莎士比亚的权力寓言,《狂潮——彭忒西勒亚》则以女性视角回望克莱斯特的悲剧。这些作品跨越时空与文化壁垒,让经典文本在乌镇的当代剧场中焕发新的温度与锋芒。
前沿探索,全新语汇。《多重坏事》《三文鱼情人》《一对一》《那又怎样?!——一场相遇》以多元形式与开放结构重塑剧场,突破表演与感知的边界。它们以当代表达回应现实语境,在观演关系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多维度的实验性创作汇聚乌镇,勾勒出当代剧场的无限可能。
肢体流动,感官共振。《瞧!这个人》《看不见的城市》《40而非》《狐说》《克隆须眉》以身体为语言,在节奏与姿态的交织中展现戏剧的原始能量。舞动取代言语,情绪在肢体间生长、扩散,构筑出介于现实与感知之间的诗性空间。身体的在场,让观众以更直接的方式抵达戏剧的灵魂。
加拿大戏剧大师罗伯特·勒帕吉携机器神剧团带来《科克托和戴维斯》,以精妙的与舞台技术构建出一部关于艺术、爱与沉溺的深刻沉思录,拓展了当代戏剧的视觉边界;孟京辉则将让·科克托名作《埃菲尔铁塔上的新郎新娘》搬上乌镇大剧院的舞台,以光怪陆离的超现实想象,揭示文明表象下的荒谬本质,两部作品共同奏响了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的闭幕尾声。
在乌镇,世界戏剧的多元面貌交汇成河。特邀剧目以国际视野与当代表达汇聚于此,激荡出思想与美学的回响。只有在乌镇,这样的相遇才显得如此自然——专业、开放,充满无尽的可能。
第十三届乌镇戏剧节,将于2026年10月15日—25日在乌镇举行,主题为“澹远”,心境恬淡、志向高远。描绘的是一种至高的人生与艺术境界,结合了中国文人精神中“清静无为”与“高远志向”,成为一种外示平淡、内蕴丰饶的极致美学。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
我们明年再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