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国风音乐剧,《心安东坡》带来沉浸式宋“潮”体验
更新时间:2025-10-31 09:08 浏览量:2
11月8日,作为第三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开幕式演出,中国首部AI概念国风音乐剧《心安东坡》将在澄迈开启全球首演。这部剧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又会怎样呈现东坡形象?让我们走进排练现场,提前探寻这部剧的独特之处。
演员们在排练《心安东坡》。海南省歌舞剧院供图
连日来,海南省歌舞剧院彩排厅里热度不减,演员们正昼夜不停打磨这部东坡大戏。他们手持铁锹、竹篮,肩扛竹杠,动作利落,生动还原出北宋年间海南乡亲为初到儋州的苏东坡父子搭建茅草屋的场景。
不同于传统历史题材音乐剧,《心安东坡》最大的亮点在于引入AI概念与穿越元素。剧中00后程序员“小灵”为优化“AI东坡”智能程序,意外穿越到北宋儋州,亲历苏东坡撰写《书传》《易传》《论语说》“海南三书”的艰辛历程,最终打造出“AI东坡”2.0升级版。这种创新设定,让千年东坡故事与当代科技碰撞出别样火花。
“大家关注AI概念,但我们并非用硬科技,而是让‘AI东坡’的剧情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饰演苏东坡的演员夏振凯解释,AI是载体,最重要的是让当代人理解东坡精神的过程,让“好好活着”“不负人生”的生命哲学更易被观众接受。
夏振凯透露,剧中《好好活着》唱段最让他动容,他说:“苏东坡一路被贬黄州、惠州、儋州,62岁到儋州时仍居无定所,却能在苦中作乐。比如儿子苏过挖来的山芋烤煳了,他却笑着说‘甜’,这‘甜’不是味道,是父子情,更是他‘苦中寻乐’的人生态度。”
“注意群舞的配合,突出热情的氛围!”执行导演的指导声在彩排厅回荡,当天在排练厅里上演的“结茅”桥段,正是《心安东坡》中展现琼岛民风的经典片段。这段剧情还原了苏东坡被贬儋州后,因无屋可居,当地乡亲主动伸出援手,共同为其搭建茅草屋的历史场景。
饰演姜唐佐的演员祝颂皓,在“搭房”的队伍中时而持石锤、时而递竹篮,还不时与乡亲互动。
“姜唐佐本身带点‘书呆子气’,所以我在表演时特意设计了‘反应慢半拍’的细节,这样才能让角色形象更鲜明。”祝颂皓说,剧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姜唐佐第一次见到苏东坡时的片段,“苏东坡是姜唐佐心中的‘超级偶像’,所以他见到东坡时又兴奋又紧张,甚至语无伦次地跪倒拜师,这个场景能直接体现他对老师的崇拜和对知识的渴望。”
除了创新与温情,戏剧冲突也是《心安东坡》的重要看点。剧中虚拟反派角色董才,改编自历史人物董必,经编剧加工后成为阻挠东坡的核心人物。
饰演董才的演员李想介绍,董才的角色定位清晰——阻挠苏东坡写“三书”、制墨,甚至将其从驿馆驱逐,“他不是脸谱化的坏,而是带着追名逐利的动机,这样的冲突更真实。反派的存在,正是为了反衬东坡不为名利所困的境界。”
与董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正面角色昌化军军使张中。饰演张中的演员汤子星是海南籍歌手,汤子星对张中这个“清廉有骨气的好官”有着特殊的情感。
“张中习武出身却热爱文学,把苏东坡当成偶像,为了帮东坡甚至不惜丢官,还在海南留了10个月陪伴他。”汤子星说,自己军人出身的经历,让他更能理解张中的刚毅。他透露,剧中张中与董才的冲突戏份尤为精彩,既有怒斥,还有肢体对抗,通过这样的角色设定,更能折射出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此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音乐剧,该剧以原创流行音乐剧音乐为基调,融合宋式意境与海南元素,同时吸纳交响乐、儋州调声、电子乐、摇滚乐等多元音乐语言。
记者在现场切身感受到,剧中音乐格外“带感”:不仅有大量古风唱词与曲调,还创新运用诸多深受当代青年喜爱的前卫音乐创作手法,让东坡精神通过当代音乐创作形式,实现更鲜活的艺术传递。
AI赋能国风音乐剧,《心安东坡》带来沉浸式宋“潮”体验
当苏轼遇见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