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戏剧反腐案:总督与巡抚的生死互参
更新时间:2025-11-12 16:00 浏览量:2
>康熙五十年深秋的北京城,肃杀的秋风中夹杂着不寻常的气息。
>一队缇骑押解着特殊的囚车缓缓驶过正阳门,囚车中的白发老者正是昔日权倾一时的两江总督噶礼。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将他拉下马的竟是他的死对头——江苏巡抚张伯行。
>这场持续三年、震惊朝野的督抚互参案,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官场暗战?
康熙五十年春,江宁织造曹寅府邸内灯火辉煌,丝竹声声。时任两江总督的噶礼端坐主位,满面红光地接受着众官员的敬酒。
“制台大人深得圣心,此番又得皇上'能臣'朱批,真乃江南百姓之福啊!”曹寅举杯恭维,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忧虑。作为康熙安插在江南的耳目,他太清楚这位满族总督的底细。
噶礼得意地捋须微笑:“曹大人过誉了。本督受皇上重托,自当竭尽全力。”酒过三巡,他低声对心腹道:“今年的盐引,要优先安排给赵员外。”
与此同时,一街之隔的江苏巡抚衙门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年过花甲的张伯行正在灯下审阅卷宗,眉头紧锁。突然,管家匆匆送来一封密信,信封上还沾着斑驳血迹。
“大人,这是扬州知府赵弘煜临终前托人送来的。”
张伯行展开信纸,双手不禁颤抖。信中详细记录了噶礼索贿不成、逼死人命的经过,末尾的血书触目惊心:“噶礼不死,江南不宁!”
此时的江南官场正处在暴风雨前的宁静。科举在即,盐引将发,这些都被噶礼及其党羽视为敛财的良机。从江宁知府陈武伟到两淮盐运使李斯全,无不唯噶礼马首是瞻。
据《清稗类钞》记载,当时江南官场买官成风。一个扬州知府的缺分价值三万两白银,两淮盐运使更是高达十万两。噶礼通过卖官鬻爵,在江南织就了一张庞大的利益网络。而张伯行这样的清官,每月却要靠典当度日,成了官场中的异类。
康熙五十年秋,江南贡院张榜之日,发生了令全城哗然的一幕。
扬州盐商吴琠之子吴泌竟然高中举人!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吴泌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弟,连《三字经》都背不完整。
“作弊!这是公然作弊!”落第秀才们群情激愤,将贡院围得水泄不通。有人当场吟诗讽刺:“贡院门前起风波,白丁今朝登科场。若问其中何奥妙,五千白银开路来。”
张伯行闻讯立即升堂问案。在严刑审讯下,副主考赵晋终于吐露实情:“大人明鉴...此事与制台大人有关啊!吴琠通过陈知府,向制台行贿五千两...”
“取纸笔来!”张伯行拍案而起,当即写下奏折,直指噶礼“受贿徇私,败坏科场,罪不可赦”。
然而就在张伯行的奏折发出次日,噶礼的反击就开始了。他上疏参劾张伯行“诬陷大臣,沽名钓誉”,并罗列了七大罪状,其中最致命的是“私刻逆书,图谋不轨”。
这场互参的时机十分微妙。当时康熙正在热河巡幸,奏折需要十日才能送达。噶礼利用这个时间差,迅速控制了涉案人证。更蹊跷的是,副主考赵晋在狱中“突发疾病”身亡,关键证据不翼而飞。
康熙五十年冬,养心殿内炭火熊熊,康熙皇帝面前并排放着两份奏折,一份是张伯行参噶礼,一份是噶礼参张伯行。这位英明神武的君主眉头紧锁,良久才开口:“传旨:张伯行、噶礼俱解任,着张鹏翮、赫寿审理此案。”
然而审理过程却困难重重。主审官张鹏翮之子在噶礼辖区为官,另一位主审赫寿更是噶礼的姻亲。在江宁的审讯大堂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所有证人都推翻了供词,连吴泌都改口称是自己凭真才实学中的举。
更令人震惊的是,噶礼竟拿出了“铁证”——一本署名张伯行注释的《吕留良文集》。要知道,吕留良是清初著名的反清文人,这个罪名足以让张伯行家破人亡。
“张大人,认罪吧。”噶礼的心腹在狱中“劝告”张伯行,“制台大人念在同僚之情,可以保你全家平安。”
就在案件陷入绝境时,转机出现了。康熙的贴身太监梁九功奉密旨来到江宁,在扬州一座破庙里找到了失踪的书吏李奇。这个关键证人手中,掌握着噶礼受贿的原始账本。
梁九功在给康熙的密奏中写道:“奴才见那李奇时,他已三日未食,将账本藏于佛龛之下。据其供称,噶礼受贿金额远超科场一案...”这个消息让康熙勃然大怒。
康熙五十一年春,案情取得重大突破。
首先是在抄没噶礼心腹陈武伟家产时,发现了大量往来书信。其中一封信中明确写道:“吴泌之事,制台收银五千,卑职得银八百。”更令人震惊的是,还发现了噶礼与京城权贵往来的密信。
接着,在搜查噶礼书房时,办案人员发现了暗格中的秘密账册。上面详细记录了数年来卖官鬻爵的收入,总额高达百万两之巨。其中甚至包括向太子师傅的“孝敬”款项。
最致命的一击来自康熙五十三年。噶礼的亲生母亲,年过七旬的老夫人来到衙门,击鼓告状:“青天大老爷,老身要告发亲生儿子噶礼,他...他要毒杀亲娘啊!”
原来,噶礼担心母亲泄露他的罪行,竟在参汤中下毒。幸亏贴身丫鬟发现异常,老夫人才幸免于难。
“逆臣!简直禽兽不如!”康熙看到这份奏报时,气得将茶盏摔得粉碎。
据《清实录》记载,在最后的审讯中,张伯行与噶礼当堂对质。当所有证据摆在面前时,噶礼仍然狡辩:“臣对皇上忠心,可昭日月!”直到他母亲出堂作证,详细描述了下毒经过,噶礼才瘫软在地,面如死灰。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总督,最终在母亲的指认下认罪伏法。
康熙五十三年秋,这场持续三年的互参案终于落下帷幕。
在金銮殿上,康熙作出了令人深思的判决:噶礼革职处死,家产抄没;而张伯行虽然官复原职,却被调离江苏,改任福建巡抚。
“张伯行虽清,然性情过刚,不宜久居要地。”康熙在给继任者的密谕中解释道,“噶礼虽能,然心术不正,留之必生大患。”
这个判决背后,体现了康熙高超的政治智慧。处死噶礼,是为了整顿吏治,以儆效尤;调离张伯行,则是为了避免清官成为党争的棋子,维持朝局平衡。
案件的后续发展更值得玩味。张伯行离开江宁那日,出现了感人一幕:百姓自发聚集,万人空巷,“焚香跪送,直至长江岸边”。有老儒含泪赋诗:“三年督抚争,青天终得胜。但愿后来者,勿忘张公清。”
而噶礼的结局更具戏剧性。在行刑前夜,他在狱中写下万言忏悔书,详细交代了朝中同党。这份名单让康熙触目惊心——从六部官员到地方大吏,涉案者达百人之多。
这场互参案表面上是清官与贪官的对决,实际上反映了康熙晚年吏治整顿的艰难。噶礼案后,康熙加大反腐力度,先后查处多起大案。而张伯行虽然离开了江苏,但他的清名传遍天下,成为后世清官的楷模。
此案开创了清代“督抚互参”制度的先例。康熙特意下旨:“今后督抚互相监督,发现有贪赃枉法者,可直接上奏。”这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权力制衡,遏制了腐败的蔓延。
这个故事给今人诸多启示:第一,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第二,反腐败需要制度保障,不能仅靠清官的个人操守;第三,政治清明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张伯行的后人至今仍在传承他的清廉家风。在河南仪封(今兰考)的张氏祠堂里,还悬挂着康熙御笔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每年清明,张氏族人都会重温祖训:“做官不爱钱,为民请命不惜死。”这个家族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廉洁文化的生动注脚。
本文史料来源:
1. 《清圣祖实录》卷248、卷256、卷258
2. 《清史稿·张伯行传》《清史稿·噶礼传》
3.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4. 《永宪录》卷一
5.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刑科题本》
7. 《清稗类钞·吏治类》
8. 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序跋
#清朝反腐#官场风云#康熙政治#历史镜鉴
每日都有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您的点赞是我创作的动力源泉,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