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未来:“在场”还是“在线”
更新时间:2025-11-14 08:40 浏览量:1
泸山之畔,邛海之滨,山海之间,适合看戏。
11月7日至16日,来自中国、西班牙、美国、格鲁吉亚、意大利、巴西、法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15部邀请剧目,以及近百部入选剧目,相聚在2025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展演。
创作者与观看者,此时此地在线下熙熙攘攘,而更多讨论也正在发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中国戏剧界有一句行话,“不怕手艺差,就怕眼界穷”,因此彼此的交流倾听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天,一场国际戏剧对话在泸山半山腰的露天剧场举办,“戏剧在场还是在线”,成为讨论焦点。
“原始的戏剧是萌芽于山水之间的,后来才有了舞台,但在今天数字化的背景下,戏剧的形态正在悄然改变,‘第四堵墙’正在被打破。”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回忆,过去我们去北京人艺看戏,习惯一场戏完了之后拉幕、换景,但现在,科技对舞美设计带来颠覆性变革,比如有了AR体验、线上戏剧等。作为有着鲜明“在场性”的戏剧艺术,如何面对这些变化?
这些变化并非只在中国发生。
在本届大凉山戏剧节中国首演的格鲁吉亚舞台剧《狂人日记》,改编自果戈里的同名小说。导演莱文·祖拉泽用细腻的细节,讲述了主人公波普里希钦的“疯狂”人生。
祖拉泽并不讳言,戏剧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与电影、电视、互联网有了合作,“它们都曾被视作给戏剧带来了危机”,但危机同样能转化为机遇,“我现在完全相信,来自线上和虚拟世界的挑战,能转化为新的艺术语言”。
祖拉泽观看过一部青年导演执导的莎士比亚经典《哈姆雷特》。剧中,当哈姆雷特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后逃亡到了伦敦。这段情节的呈现是通过线上技术实现的,观众在剧场中看到了演员在伦敦的画面。“线上线下融合,会成为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祖拉泽说。
在莫斯科,情况有一些不同。“莫斯科人去看戏剧,往往有着很强的仪式感,直到今天也更喜欢去剧场观剧。”莫斯科文化局副局长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杰米坚科说。
杰米坚科认为,线上戏剧最大的缺点是表演者无法与现场观众进行实时交流与情感互动,“(线上戏剧)的推广仍需要较长时间,目前还不能替代现场”。他还提到一个更直接的原因,线上戏剧吸引不到更多知名演员参与。“大多数观众粉丝,都希望到现场与明星演员面对面接触。在莫斯科,很多剧场也是用明星效应来吸引观众。”
在法国导演塞赫日·尼古莱眼中,线上和线下戏剧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只有在这个现场,才能享受阳光的温暖,欣赏邛海的美景,闻到花香,听到鸟鸣——这些感受是在屏幕上无法替代的”。他认为,受客观条件限制,人们无法抵达剧场时,线上戏剧对文化传播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只有在现场,才能通过戏剧知道我们到底在探究什么。
戏剧一词,在希腊语中源于“行动”的词源。“戏剧是活的艺术。戏剧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大家能真正走到人群中,共享戏剧的能量。如果我们不做‘在场’,只做‘在线’,我们会失去非常好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塞赫日·尼古莱说。
不久前,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的《兰陵王》在广西桂林上演。这部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演了8年的话剧,第一次把剧场安在桂林山水间。“山水不仅仅是背景,更是戏剧情感表达的一部分。离开这一片山水,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这是戏剧最大的魅力。”王晓鹰说,“新技术能帮助我们了解关于戏剧最理性的信息,也希望更多人能通过新的传播方式,走进剧场、了解戏剧。”
观点在碰撞。有意思的是,这一场对话本身也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现场的150余人与线上的近10万人次,共同完成了一场讨论话题与讨论形式的互文。确实,看直播的观众也许这一次感受不到大凉山太阳的光热,但他们也通过直播知道这里有灿烂的阳光,下一次,或许就想来现场了。
中央戏剧学院在今年招收了第一届数字戏剧专业本科生。“戏剧的很多本质特征是科技无法替代的,但科技对戏剧依然可以赋能、可以融合。科技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必须面对现状,无法拒绝,那就共同探索。”郝戎说。
《狂人日记》的舞台就运用了很多科技方式。影像“酷炫”,演员动情,濮存昕在看完后感叹:“那个演员21岁,我也想像他一样21岁,可我已经72岁了。但在面对现场几百名观众的时候,我依然想像年轻人一样大声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4日 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