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戏剧《三分钱歌剧》:当代德式美学演绎布式戏剧依然振聋发聩
更新时间:2025-11-16 07:38 浏览量:3
六个高耸入顶的巨大金属脚手架,让舞台变成钢筋结构的迷宫世界;流光溢彩的银色丝带幕布,在灯光下渲染出纸醉金迷又支离破碎的人生;乐池中的七人现场乐队奏响让人上头的爵士风格音乐;演员们在“格子间”以癫狂又戏谑的当代德式戏剧美学风格,演绎布莱希特百年前的经典社会寓言……11月15、16日,由戏剧家布莱希特创立的传奇剧团——德国柏林剧团演出的布莱希特经典之作《三分钱歌剧》亮相首都剧场舞台。这部同时受到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青睐的作品,不仅让我们见识到布式戏剧魅力,也为中国戏剧创作带来启示。
《三分钱歌剧》诞生于1928年柏林的咖啡馆和排练厅,那时刚满三十岁的布莱希特开始反思传统戏剧,并进行全面革新。他与作曲家库尔特·魏尔在一部来源于18世纪的英国民谣歌剧《乞丐歌剧》基础之上,将流行音乐的形式与严肃的戏剧改革相结合,注入来自尼采哲学的质疑思想和对资本主义讽刺批判的犀利视角,通过各种“间离效果”让观众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态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戏剧语言,成为影响深远的“史诗剧场”。
此次柏林剧团带到中国的这版《三分钱歌剧》,由擅长将视觉美学、跨媒介艺术等当代手段融入古典作品的巴里·科斯基导演2021年执导,充满活力的重新编曲、创新的舞台呈现和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成功实现了经典的现代转化,让人看到百年前的社会寓言仍然具有鲜活的当代生命力,而不是将经典奉为“博物馆藏品”,使其在“毕恭毕敬”的复刻中沦为失去呼吸的标本。
另一方面,即便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中国戏曲表演美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种带有癫狂、荒诞、解构、间离等“后戏剧剧场风格”的德式戏剧美学,对于深受斯坦尼体系影响的中国观众来说,仍具有挑战性。因为重要的文化差异在于,中国观众观看戏曲时因为欣赏演员表演和演唱而鼓掌叫好,以及戏曲表演虚拟性和假定性带来的“间离感”,与布莱希特针对西方传统戏剧幻觉审美而提出的具有理性批判意义的“间离效果”,出发点并不一样。《三分钱歌剧》这样的音乐戏剧,与百老汇音乐剧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作为布莱希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三分钱歌剧》的经典性和震撼力不是因为该剧舞台呈现充满娱乐效果,让布莱希特获得“最伟大的商业成功”,而是因为其穿越百年依然带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思想内核,它从未因娱乐性削弱其批判的锋芒。剧中对于金钱社会与人性黑暗的批判,以及“先填饱肚子,再来谈道德”“有人活在光明,有人沉于黑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你们看见的,都站在光里,身在暗处的,永远不被看见”这样的台词,今天依然振聋发聩。
柏林剧团的《三分钱歌剧》让我们看到,娱乐与批判可以并行不悖,传统与当代能够无缝衔接,而戏剧的终极价值,在于对人性的追问、对社会的反思。正如柏林剧院艺术总监奥利弗·里斯特别强调的:“至今,我院仍以传承布莱希特戏剧中的政治意识与现实关怀为使命,积极关注当代社会议题,致力于以戏剧为媒介回应现实,延续其未竟的艺术理想。”
回望中国戏剧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迎来批判精神的勃发期:不仅将《三分钱歌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沃伊采克》等众多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西方经典搬上中国舞台,还诞生了《绝对信号》《WM(我们)》《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切格瓦拉》等一批直面历史与人性的原创经典。那时我们的舞台创作在表达语汇上虽然多借鉴和学习西方,却怀揣着直面现实的勇气与真诚。如今,我们的戏剧美学日趋成熟,懂得从东方审美和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并致力于构建起属于我们的中国演剧体系,但遗憾的是,那种尖锐的批判精神、深刻的哲思内核却日渐式微。也许我们需要重拾直面现实的勇气,用东方美学的智慧照亮批判反思的锋芒,用传统意蕴的厚重承载当代思想的重量,中国戏剧才能体现更强的文化自信,并拥有影响世界的深远力量。
记者: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