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以戏为桥连接凉山与世界
更新时间:2025-11-18 10:53 浏览量:2
11月7日至16日,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在冬日暖阳中举行。本届戏剧节以“戏剧+自然+文旅+学术”多元融合为特色,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15部邀请剧目以及近百部入选剧目走进凉山。
国际对话:从文化碰撞到联合出海
本届大凉山戏剧节始终以“打动当下”为选剧核心,让不同文化的戏剧作品在舞台上相遇共鸣。“哪怕一句都听不懂,也能被作品感染,就是成功的引入。”大凉山戏剧节发起人之一李亭说。
由格鲁吉亚42号剧场工作室出品,导演莱文·祖拉泽执导的舞台力作《狂人日记》在本届大凉山戏剧节首演,也是该剧在中国的首演。这部戏剧将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笔下的文学世界以极具冲击力的舞台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文化与时代的艺术盛宴。
法国当代小丑独角戏《美丽床单》在不断转化与蜕变中,遇见持续生长的自我。京剧《命定·乌龙院》既坚守传统根基,又以大胆的创新回应着当代审美;时长60分钟的彝文化风情实景剧《阿惹妞》,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彝族的独特魅力。
凉山文旅集团与爱尔兰盼盼剧院联合出品的《希腊喜剧》也亮相本届戏剧节。该剧是将古希腊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古典喜剧经典进行现代化转译的作品,计划于2026年开启国际商演,标志着大凉山戏剧节从“节目引进”到“联合创造”再到“国际输出”的跨越式发展。
交流不止于舞台。同步开讲的大凉山戏剧节国际对话与“天府文旅大讲堂(第44期)暨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主题讲座,吸引了法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国家和我国知名戏剧人,大家围绕“戏剧在场还是在线”这一核心议题探讨,对在数字科技影响下,如何坚守戏剧的初心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同时,首次推出的“破与立——青年戏剧人对话”活动,让中外戏剧人和40位40岁以下优秀编剧、导演及独立剧团负责人围绕“戏剧人的生存、生态与生机”探讨戏剧的未来。
而由俄罗斯莫斯科市政府文化局、莫斯科普希金戏剧剧院组成的代表团到访,进一步提升了戏剧节的国际影响力。
青春集结:全链条培育戏剧新生力量
“希望大凉山戏剧节一直办下去,希望10年、20年后能再来凉山看戏剧。”青年戏剧导演胡翰驰是第四次来到大凉山戏剧节,今年,他带来45人的演出团队。“大凉山戏剧节让我们开阔了眼界,给我们青年戏剧人很大帮助。”
本届大凉山戏剧节为青年戏剧人构建了从“戏剧孵化-戏剧展演-学术研讨-戏剧教育”的全链条国际交流体系,其中戏剧节期间举办的爱美戏剧营,让营员体验当代希腊著名戏剧大师提奥多罗斯·特尔佐布罗斯创立的特佐布罗斯训练法,大家共同创作和排练的《我·美狄亚》登上了大凉山戏剧节木空间谷剧场舞台;优秀营员还将受邀参加2026年希腊爱美戏剧营演出团,前往希腊演出、交流。
同时,戏剧节构建的“戏剧研讨-戏剧授课-戏剧实践”的全周期戏剧教育体系,也为青年戏剧人提供了提升能力的机会。“中外戏剧家的不同戏剧理论和实践,让我收获颇多。”连续7天6晚的大凉山戏剧节大师课培训,让第二次参与大师课培训的青年戏剧人赵莹收获颇丰,“希望大凉山戏剧节有更多链接,助力青年戏剧人成长。”
文旅融合:让戏剧生长在山水之间
“晒着太阳看大戏”成为本届大凉山戏剧节的独特标志。
全时全业态戏剧旅游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为中外戏剧人和游客提供了一场贯穿视、听、闻、味、触的全感官艺术漂流。戏剧嘉年华每天从中午持续至深夜,巡游、路演,吸引数千人次参与。戏剧集市以戏曲头冠为设计灵感,售卖的大凉山特产、手工艺品极受欢迎。西餐厅创新的戏剧美食、酒店里的京剧头冠DIY、舞台艺术邀请展,让艺术融入日常。
同时,西昌火把广场以“火”为媒,开展了系列融合戏剧、民俗、美食与视觉艺术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非遗玩家·我的戏剧剧场”产品全方位展示着凉山非遗文化、以“戏剧+民俗+美食”为主题的“千人坝坝宴”,赢得好评不断……
本届大凉山戏剧节还创新性探索“戏剧+自然+旅游+社区”新模式,构建起全域戏剧旅游空间,推出的自然戏剧研学社、凉山同行者计划、爱美戏剧营等活动,以“万物皆为角色,风景自有剧本”为主题,让中外戏剧人在山川湖海中看到凉山的辽阔,在古村古城里触摸凉山的厚重,在戏剧故事里看到生活的美。
此外,中外戏剧人与游客凭借交通、剧目等票根,在凉山各个网点、各个业态均可享受不同的优惠,构建文旅融合体验新场景,把戏剧节的流量变为凉山旅游的增量。
从青涩到成熟,第七届大凉山戏剧节已从“睁眼看世界”演变为“让世界看到凉山”。正如大凉山戏剧节第一发起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所言,这场盛会既是艺术的狂欢,更是文化的桥梁,让凉山与世界在戏剧中双向奔赴,续写着文化交流与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记者 吉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