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繁星戏剧村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白酒为什么没有让人“生理性喜欢”?

更新时间:2025-11-18 16:17  浏览量:1

最近,《华夏酒报》记者读六神磊磊写的《乌镇戏剧节让人生理性喜欢》一文,颇有感触。文章里他抛出一个问题:现代人那么容易厌倦,注意力支离破碎,爆款往往火不过三个月,一个戏剧节是怎么做到十二届都有吸引力的?

他的回答是:它一直是“戏剧节”,不是“戏剧城市节”,不是“戏剧体验节”,也不是戏剧打卡节、网红节。

他进一步指出,现在,“自媒体思维”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每做一个文化产品,似乎都要先降低门槛,迎合所谓受众的口味,甚至是迎合人们的偏见。但在乌镇戏剧节,感觉不到这种“自媒体思维”的侵袭。相反,别的方面它都可以取悦你,但戏剧的事上并不迎合,也不轻易降低观剧门槛。

这让《华夏酒报》的记者不禁联想到白酒行业的现实困境:在流量喧嚣、口味速变的时代,我们的白酒为何难以赢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理性喜欢”?

过去,常有人将其归因于“不够迎合”。

人类对食物与饮品的偏好,深深植根于进化塑造的生理机制。甜、鲜、果香等风味往往能迅速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而高浓度酒精带来的灼烧感,则极易触发味蕾的天然防御反应。我们曾面向Z世代进行海采,不少年轻人直言不讳:“相比啤酒、鸡尾酒,白酒真的有点‘难喝’——一入口就辣、呛。”这句话虽刺耳,却道出了行业最真实的痛点:在未经训练的味蕾面前,白酒极易形成“刺激-不适-排斥”的闭环。即便品牌反复强调“千年工艺”“匠心传承”,也难以抵消第一口酒带来的强烈负面反馈。

诚然,行业并非无动于衷。

近年来,各大酒企纷纷推进口感升级与技术革新,致力于让酒体更柔顺、更易饮。然而,即便如此,年轻消费者的疏离感也并未缓解,反而在某些层面愈发加剧。于是,我们或被动、或主动地转向“低度化”路径——试图以更低的酒精度换取更广的接受度。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艾瑞咨询《2025年轻消费者酒水偏好报告》显示,25岁–35岁群体的白酒饮用频率较往年下降22%;而50度以下的降度白酒,已占据整个白酒消费市场的90%以上,42度以下产品接近行业总产量的一半。预计到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达742.6亿元,2021年–202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

这些数字背后,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年轻人并非拒绝酒精,而是拒绝“被强迫接受”的烈性体验。他们追求的是自主、愉悦、可控的饮酒感受,而非被动承受的感官冲击。

可以说,白酒行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感官革命”——从依赖社交绑架与文化叙事,转向以真实愉悦感赢得消费者本能的青睐。这不仅是口味的调整,更是价值逻辑的重构。

与此同时,饮酒场景也在悄然变迁。传统“感情深一口闷”的劝酒文化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露营微醺、居家独酌、朋友小聚等轻量化、情绪化的“悦己型”场景。渠道反馈,白酒在婚宴、聚会中的用量,已从每桌一箱锐减至两瓶,且常未开封。消费者的饮酒行为日趋理性,消费动机从“面子驱动”转向“品质认同”,其更关注产品的口感适配性、性价比与文化共鸣。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白酒的出路究竟何在?它还能否让消费者“生理性喜欢”?

或许,乌镇戏剧节提供了一种启示:真正的吸引力,从不源于无底线的迎合,而在于坚守内核的同时,精准触达当代人的感官节奏与精神需求。白酒不必舍弃其醇厚、复杂与时间沉淀的独特魅力,但需要学会“温柔地表达”;传统无需被抛弃,但必须被转化为可亲、可感、可享的当代语言。

未来的白酒竞争,将不再是“谁的历史更久”,而是“谁的味道更让人愿意主动选择”。当一瓶酒不再需要靠人情、职位或文化压力来推动消费,而是因其本身带来的舒适、愉悦与审美体验被反复回购,中国白酒才算真正赢得了新时代。

唯有如此,白酒才有可能从“被敬的酒”,变成“想喝的酒”,最终成为让人“生理性喜欢”的存在——不是出于义务,而是源于本能;不是因为传统,而是因为美好。

毕竟,真正的传承,不是让人忍受,而是让人热爱。

场馆介绍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
地铁宣武门站A口和E口出来便是公交47路、83路、102路、105电车、109电车、603
繁星戏剧村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