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电影中会有绝地反击的情节?
更新时间:2025-11-21 03:03 浏览量:2
很多电影中有绝地反击的情节,不管是犯罪片还是爱情片,亦或是战争片,都有绝地反击的情节。为什么会这样设置?
倘若电影中的情节比较简单,总是平铺直叙,就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甚至很多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睡着了。电影情节会借鉴戏剧情节,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不会总是平淡叙述。或者说,电影是戏剧的一种展现方式。戏剧中的各种矛盾冲突,电影中都应该具备。戏剧会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吸引观众观看,不然就不叫戏剧。电影也是如此,借鉴了戏剧的矛盾冲突手法,会在情节中展现各种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注意。很多电影都要吸引观众的眼球,从一开始就要设置惊心动魄的情节。不是主人公被人追杀,就是要跳下悬崖,或者有了浪漫的一夜情、战场上激烈的搏杀等等。一般来说,导演会设置一些绝地反击的情节,就是主人公刚开始的时候是失败的,后来经过个人的努力,或者组建团队,或者获得了权力或资本的支持,最终大获全胜。设置这样的情节能够获得很多观众的认可。主要还是获得观众的同情,进而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移情效应。观众同情片中的主人公,就要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冒险的过程,甚至主人公成了孤胆英雄,观众更会对他们产生同情。情节方面不允许平铺直叙,主要还是受了商业电影的影响,很多电影都转向商业化,接受资本的运作,走向市场之后,就必须吸引大量的观众,不然就不能赚钱。商业电影是直奔赚钱而去的,并不是为了展现所谓的电影艺术。商业电影导演首先要考虑怎样吸引观众,怎样获得观众的移情效果,让观众同情片中的主人公,进而让观众认为主人公的历险是值得的,主人公的绝地反击是痛快的。
倘若在战争中,一群人进行搏杀,打退了敌军,还杀死了很多敌军,那么这一群人并不一定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因为观众更喜欢那些孤胆英雄。虽然一群人能够获得英雄的称号,观众也能够完全看到他们的英雄行为,对他们产生了羡慕的心理,甚至敬仰他们,但比起孤胆英雄来,观众的情绪更容易转移到孤胆英雄身上,而且认为孤胆英雄是绝对的英雄。当孤胆英雄开始遇难的时候,很多观众为之唏嘘落泪。而当孤胆英雄奋起反击的时候,很多观众拍手叫好。这种情绪的转移是很自然的,因为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把主观自我代入到电影中,跟着电影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一些事件。也就是观众把主观自我化身为电影中的主人公,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倘若主人公的经历比较平淡,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任何矛盾冲突,那么观众就有可能昏昏欲睡,而主人公的经历比较复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而且搞了绝地反击,就很可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甚至观众把自己等同于主人公。认为自己跟主人公一起反击,打倒恶势力,最终维护了公平和正义。人的心理发展往往是这样,受到抑制的时候,感觉郁郁不得志,而伸展开来之后,就会感觉非常痛快,甚至看什么都觉得很痛快,看什么都觉得很漂亮,看什么都觉得顺心如意。
导演抓住了观众这种心理,就会让片中的主人公暂时受到打击,经历各种磨难和挫折,观众的情绪也会跟着主人公的经历而变化,仿佛自己经历了一般。而当片中的主人公出现转机的时候,或者说他们要和命运搏斗,要自己或组建团队,一起反击,共同对抗恶势力,而在对抗的过程中,虽然也有牺牲,但英雄人物打不死,最终会大获全胜。如此一来,观众的情绪由原来的低落转为高涨,进而感觉非常痛快。因为刚开始的时候,电影中的主人公处境并不好,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压,甚至被关进了监狱。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主人公被关进监狱,最终越狱成功,以至于催生了很多关于越狱主题的电影或电视剧产生。不管是犯罪片还是爱情片,抑或是战斗片,都有绝地反击的人物形象。犯罪嫌疑人当然好说,不是被误解的罪犯绝地反击,就是被误解的警察绝地反击。被误解的主人公绝地反击,最终夺回真爱,暴露事情真相,战争片中被打败的一方反思整个战局,最终结合各种力量,打了漂亮的翻身仗。还有金融战里面的主人公,负债累累,最终通过自己的操作变成亿万富翁,实现了很多人的发财梦,本身就可以让人无比羡慕。
即便是科幻片,也仍然会有绝地反击的情节。一般都是主人公遭受误解,甚至被关进监狱,被流放到别的星球,最终主人公会在流放之地组建自己的团队,实现绝地反击,其实就是和西方古典戏剧中王子夺回王位的故事有关系,行动元是一致的,当然会吸引很多观众的注意力。人性就是这样的,往往会同情弱者。当作者处于危难时期的时候,观众为之唏嘘落泪,当弱者绝地反击的时候,观众感觉血脉喷张,非常痛快。而当弱者反击成功,变成强者的时候,观众就感觉自己变成了强者,进而感觉电影拍的很好,其实只是导演和编剧耍了手段,糊弄了观众。或者说让观众的情绪暂时受到压抑,最终让观众的情绪得以释放,就会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让观众以为电影拍得很好。现实生活中的绝地反击现象并不多,大多都被困难打倒,甚至很多人都不去主动挑战困难,因为他们知道无法战胜困难,只专注于自己蝇营狗苟的生活。电影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但很多导演和编剧只是专注于商业元素,专注有吸引人的元素,就弄得很多电影同质化现象严重,并不一定能体现真正的电影艺术。在电影中设计绝地反击的孤胆英雄形象,本身就是吸引人的元素,也容易获得观众的同情,进而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移情效应。其实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绝地反击的现象,怎么说都是一种对现实的变形,或者说导演和编剧按照一定的故事模型来编电影,大大失真,只是迎合观众的心理需求,当然也就搞了商业化运作。这种绝地反击的情节注重光影的效果,却忽视了情节方面的漏洞,忽视了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当然就不是好电影了。
投入电影的资本需要迅速升值,就需要导演和编剧按照市场规律来编造电影,甚至为了吸引观众而改动情节,随便塞入一些人物形象。这样的创作有为电影艺术的规律,却可以大行其道,主要还是资本说了算,也就没有什么创作的底线了。当人们在看到电影中绝地反击的英雄,就不要为之倾倒了,只不过是导演和编剧按照一定的套路设计的罢了,可以看一看没有绝地反击情节的电影,似乎更加新鲜,感受更丰富一些,而不会被导演和编剧利用情绪和情感,也不至于被牵着鼻子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