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繁星戏剧村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君品谈|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亿万观众敬仰的艺术大师

更新时间:2025-11-23 03:42  浏览量:2

很多人刷手机的时候,应该都见过一条消息——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0CQZqpAE

92岁的“济公”游本昌,住进了养老院,还在拍短剧,还在折腾,还在思考怎么把济公精神留给年轻人。

有人心里一紧:是不是子女不管他了?是不是晚景凄凉?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0CUHXQiI

等我看完贵州习酒《君品谈》里的那期访谈,反而有点被“教育”到的感觉:有些人老了,不是被生活推着走,而是自己选着路往前走。

游本昌自己说,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0CWjUMkr

这话听着有点硬,可从他嘴里说出来,却一点也不苦大仇深。

他92岁,自己决定搬进养老院,不是因为家人不管,而是他觉得,那是他接下来这段人生更合适的“阵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0CbJUEHV

很多网友在网上猜测,说什么“子女不孝”“被迫养老院”,一堆标签扣上去,其实就是我们惯性的想象——老人进养老院,就等于被抛弃。

可在访谈里,他的女儿说得很直接:我们更愿意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在他的人生后半场继续替他做主。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0CdRRbRx

说这话的时候,很平静,也没有刻意洗白什么。反而越是这种平静,越显得这家人都挺清醒的。

一边是网友坐在屏幕前的脑补,一边是老人和子女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落差挺明显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0Cfq4F7L

关于这位“济公”,我们很多人的记忆,其实都停在小时候的电视机前。

那件破袈裟,那双草鞋,边疯边正,嘴上嘻嘻心里却明辨是非。说实话,小时候看只觉得好笑,长大后再回想,会发现那是我们童年里少有的一点“有温度的正义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0Ci3GGkV

但你可能没想到,他自己对这个角色的态度,比我们这些观众要认真得多。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

别老想着去化导别人,要先化导自己。

很多人演完一个经典角色,就拿它当“招牌”,吃一辈子红利。参加活动、上节目、商业演出,反反复复炒那一锅冷饭。

可游本昌的做法很不一样。

对他来说,济公不是一个可以拿出来“消费”的形象,而是一面镜子,天天照着自己:我有没有变成一个只会打着“艺术”旗号追名逐利的人?我说的那套“为人着想”的话,是不是只停在嘴上?

他现在年纪大了,反而越来越把“济公精神”当回事。

最让我意外的一点,是他居然在认真研究竖屏短剧。

92岁的人,没躺在功劳簿上回忆过去,而是在研究手机屏幕竖过来以后,镜头怎么调,更适合讲故事。

在《君品谈》的采访里,他说自己想借短剧这个方式,把济公这个角色继续往下传,不是靠他一个人撑到而是要找合适的年轻人,让这个形象在新一代里有接力。

很多人一听“老艺术家拍短剧”,下意识会觉得有点掉价,好像短剧就等于快餐、粗糙、没营养。

但他想的是另一层——既然年轻人现在习惯在竖屏里看世界,那你要把东西传给他们,就得先学会走进那块屏幕,而不是站在屏幕外面骂他们浮躁。

这个视角很微妙。

有的老人习惯说“你们现在年轻人啊……”,一开口就把代沟竖起来;而他是主动去补这条“沟”。

这种“与时俱进”,不是喊口号,是他真拿行动来证明的。

再说回他那句“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

搬进养老院这件事,他说得很轻描淡写,却有点扎心。

很多人一提到养老院,会想到“等死”“被遗忘”“凄凉”,而在他眼里,那只是一个新的生活场景。舞台变小了,观众换了,角色变了,但“战场”还在——

战的是什么?

一部分是身体和岁月,一部分是自己心里那口气。

别人眼里的“养老”,在他那儿,更像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修行。以前是在剧组、在摄像机前,现在是在一栋楼里、在一群老伙伴中间,在一个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日常里。

这时候再回头看他那句话:先化导自心。

你会明白,他不是嘴上说说的。

还有一件事情,在网上吵得挺热——

92岁的游本昌宣誓入党。

很多网友不理解:这个年纪了,还要入什么党?图什么?

他回答得很简单:“济公不济私,济世为公。党员是为人民服务的,这跟我信的东西是一致的。”

你要说多高深也谈不上,就是他把自己一辈子信的那套东西,找到了一个对应的位置。

有人觉得这是“晚年作秀”,有人觉得是“借势”,网上说法乱七八糟。可他的回答没绕弯子,就一句“信念一致”。

你会发现,他人生很多决定都很像——入住养老院也好,去拍短剧也好,入党也好,背后逻辑其实差不多:

我认同,我愿意,然后我自己来走这步。

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也没有大段演讲,就是一个老人,安安静静地把自己的信念捋清楚,然后一步步往下走。

我在看这期《君品谈》的时候,还注意到一个细节。

贵州习酒搞的“君品十问”,本质上是借着访谈,把“君子精神”这四个字讲得更接地气一点。不是整天说大道理,而是去找那些活得比较“有筋骨”的人,看看他们到底怎么想、怎么选。

在游本昌身上,能看到几个特别鲜明的点:

他对名和利的态度,是往后退半步的。

不是说他完全不在乎名声和收入,毕竟他也要生活,但这两样东西从来不是他做选择的第一标准。否则,他完全可以拿“济公”这个IP疯狂捞钱,而不是花那么大力气去扶新人、改短剧形式。

他对“为别人好”这件事,是先从自己琢磨起的。

不要一上来就教育别人,要先把自己拎清楚——这跟他演济公的路子也很像:不端着,不站在道德高地上指人,而是混在人堆里,嘻嘻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心里很明白。

他对年龄的态度,是“这是现实,但不是借口”。

92岁了,他不会假装年轻,也会承认自己身体跟不上,可他也不会拿年龄当挡箭牌,什么都不学、什么都不碰。他知道,有些东西此刻不做,就再也没有机会做了。

很多人会把“老艺术家”三个字说得很重,好像他们天然就该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

但游本昌在节目里的状态更像是一个很真实的老人——

会提到自己的精力不如以前,

会说生活里也有烦心事,

会承认自己也有想不过去的时候,

但能感受到,他一直在和这些东西“对话”,不是一味地逃避。

所以当他重复那句“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的时候,我反倒觉得那是一种很温柔的坚韧,不是硬扛,而是不放弃。

有意思的是,贵州习酒在《君品谈》这一季里,几乎每个被采访的人,都要回答“君品十问”里的同一个核心——

你认为什么是“君子”?

听多了,你就会发现,那些被请来的文化名人、行业领袖、艺术家,回答往往不太一样,但总有一点是共通的:不只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怎么过这一生。

游本昌给出的答案,没有直接用“君子”两个字,却是用自己的选择,把这个词拆开来演给你看——

不占别人便宜,不拿角色当工具,不把年轻人当“问题”,也不把年纪当“五保户”,该承担的责任,他尽力去扛;该放手的时候,他也不拖累别人。

这种人身上有种很难复制的质感。

说好听一点,叫“人品带着作品走”。

说生活一点,就是:你会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领到电视机前,对他说一句——这个人,值得你多了解几眼。

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的“济公”,可能已经不是他亲自演的样子了,换成年轻人穿着破袈裟,在竖屏里蹦跳。

但只要那股“济世为公”的味道还在,只要年轻演员背后那个老头,曾经认真地教过他们一段时间,那就够了。

有些人拍了很多戏,最后只剩下几句台词被记住;

有些人只演好了一两个人物,却把那个人物活成了自己一辈子的修行。

92岁的游本昌,显然是后者。

场馆介绍
繁星戏剧村位于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64号,面积近5000平方米,一期将开放5个小剧场,预计总投资2700万元。其中200座剧场两个,150座剧场1个,80座剧场两个。除了剧场外,戏剧村内还有艺术展览、酒吧、书吧、餐厅等相...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抄手胡同
地铁宣武门站A口和E口出来便是公交47路、83路、102路、105电车、109电车、603
繁星戏剧村5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