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高歌》扎根民歌沃土,用“野草籽”信念赓续鲁艺精神
更新时间:2025-11-23 17:21 浏览量:1
“我是哪一个,你会看见我,对着天空呼喊,用生命高歌。”11月21日晚,随着“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精品大戏单元剧目——音乐剧《高歌》在保利剧院首场演出落幕,观众与演员一同轻声哼唱起来。这部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音乐剧,将观众瞬间带回1944年的陕北,在陕北民歌与流行、摇滚音乐的融合碰撞中,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收获感动。
现场:
穿越时空回望鲁艺青春岁月
大幕拉开,音乐剧演员高天鹤饰演的陕北民歌博物馆青年讲解员秦川,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陕北。他带着内心的追问,回溯往昔——在战火纷飞却充满激情的土地上,在鲜活生动的生活图景中,展开一段关于青春与信仰的故事。
音乐剧《高歌》的核心剧情发生在1944年。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宣传队队长带领多位鲁艺青年,来到陕北榆林采风。他们结识了当地歌声动人的女村民兰兰,并在采风过程中虚心向李有源、山药蛋、榆钱花、响娃等乡亲请教学习。这段经历,让鲁艺青年们在收获与成长中,坚定了“为人民而歌”的艺术信念,决心将这颗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全剧音乐以陕北民歌为灵魂,以《黄河大合唱》等经典旋律为基础,融入流行、摇滚等多种风格。在鲁艺青年尚未融入当地生活时,他们曾用西洋歌剧与村民“赛歌”,让老乡听得一头雾水。而当他们真正走进民间、学唱民歌,才逐渐领悟到群众才是艺术创作的沃土,于是唱起《野草籽》,抒发要像野草籽一样深深扎根民间,把人民的歌声传遍天涯的情怀。《时间的河》《收获很大》等歌曲旋律朗朗上口,配合青春励志的剧情,深深打动了观众。
《高歌》在唱腔上做了多元融合。拥有一副天然好嗓的当地姑娘兰兰,一亮相就用豪迈嘹亮的歌声征服了全场。饰演兰兰的袁东方,其实是流行唱法出身。“我是南方人,这次要演绎一个说陕北话、唱原生态的陕北女孩,确实很有挑战。”为了还原陕北歌声的高亢韵味,她反复调整唱腔、找准发音位置,还专门学习了舞蹈。剧中,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等多种音乐元素交织融合,首演后被观众称赞“含歌量超高”。“我之前不太了解陕北民歌,这次倒是一个新的尝试,也很惊喜这部剧能将民歌和摇滚这两种元素融合得这么好,完全没有违和感,也帮助我们了解陕北民歌。”一位观众说。
幕后:
老照片唤醒灵感助推民歌新生
《高歌》的故事从陕北民歌博物馆开始,陕北民歌的元素贯穿始终——这也正是本剧创作的缘起。
几年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家们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时,看到一张老照片。那是1952年前后,原中央歌舞团在陕北组建我国第一支民歌合唱队——陕北民歌合唱队时的合影。“中央歌舞团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前身之一。虽然这支合唱队后来因故解散,但看到这张照片,我们都感到非常惊喜。”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著名歌唱家、本剧艺术总监郭蓉回忆道。不久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恢复组建陕北民歌合唱队,并与榆林展开合作。郭蓉提议创作一部音乐剧,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陕北民歌与当代音乐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
随后,《高歌》主创团队多次赴榆林采风,丰富的民歌素材和历史故事成为创作的鲜活源泉。《东方红》的创作过程、开荒打夯的劳动号子,都被转化为剧中的生动场景。“文学顾问陈小玲还启发我们,当年的进步青年大多有留洋背景。他们在鲁艺时,会把炒过的黄豆磨成粉,加上红糖冲成一杯‘土咖啡’,还把米饭结成的锅巴叫‘列宁饼干’。”郭蓉感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鲁艺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浪漫情怀与生活热情,这一细节也发展成剧中歌曲。
音乐创作上,该剧音乐总监、作曲洪兵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用年轻人喜欢的音乐元素,写出既好听又耐听的旋律。“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当年鲁艺青年的采风历史,我们要用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把那段历史唱给他们听,演给他们看。”谈到创作初衷,郭蓉说,“希望他们了解,原来那代年轻人和我们一样,都在为实现的梦想释放自己的能量,这种共鸣可以跨越时空。”
探索:
观众检验中探索文旅融合模式
此次《高歌》在保利剧院演出两场,是该剧的正式首演。在此之前,《高歌》已进行过多场内部演出,更率先以文旅演艺版登陆古北水镇,接受观众检验,在修改打磨中探索“文商旅”融合的新路径。
“一部好作品不可能只花半年写剧本,再花半年排练就成功了,肯定需要反复打磨。‘丑媳妇不怕见公婆’,我们就是要拿到观众面前检验,再根据反馈不断修改。”郭蓉介绍,今年年初,剧组先在顺义大剧院进行内部演出,随后于夏秋两季携文旅演艺版登上古北水镇·长城剧场。
长城剧场是一处露天的下沉式场地。首次面对观众时,当时正赶上北京大雨,团队几经犹豫,最终还是决定照常演出。郭蓉也坐在观众席中,细心观察大家的反应,何时反应热烈,哪里没有达到预期,她都记在心里。“观众特别可爱,大雨滂沱要撑伞,看到精彩处没法鼓掌,就大声叫好;只要雨势稍小,腾出手来就使劲鼓掌。”郭蓉笑着说。
“即便如今正式首演,我们觉得作品仍有提升空间,也一定会继续修改。”郭蓉介绍,文旅演艺版的尝试,不仅让作品第一时间面对观众,也为后续创作积累了经验。未来,主创团队将根据北京场次的观众反馈继续打磨,并筹备在榆林推出驻场演出,由当地民歌博物馆的演员演绎,让观众更鲜活地感知到鲁艺精神的传承与力量。
记者:韩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