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西游记的导演访谈:创作初衷和幕后故事》
更新时间:2025-04-26 11:10 浏览量:6
## 幕后纪事:当孙悟空戴上儿童面具
采访间的灯光有些刺眼。导演李成明坐在我对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只褪色的孙悟空玩偶。那是二十年前他第一次执导儿童剧时,小观众送给他的礼物。
"为什么要做儿童版《西游记》?"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李导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堆叠起来:"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在看奥特曼打怪兽啊。"他的语气轻松,却让我听出一丝苦涩。
创作团队最初面临的是个悖论:如何让四百年前的神魔故事打动今天的儿童?编剧组争论不休时,李导带着团队去了趟幼儿园。他们看见孩子们用积木搭"火焰山",用橡皮泥捏"金箍棒",突然明白经典从未远离,只是需要新的语言。
"最难的是白骨精那场戏。"李导回忆道。传统演绎中的恐怖元素显然不适合儿童。最终他们设计了一个魔术般的场景:白骨精每次"死亡"都会变成一副会说话的骨架玩偶,最后被孙悟空变成了一堆拼图。"孩子们反而觉得有趣,有个小姑娘看完后说想当拼图大师。"李导眼里闪着光。
音乐设计王莉告诉我一个细节。当试演时主题曲响起,前排有个自闭症男孩突然跟着节奏摇摆。"那一刻我们知道了,音乐比台词更有穿透力。"最终版的配乐融入了电子音效和童声合唱,甚至有一段用锅碗瓢盆演奏的"天庭交响乐"。
舞美设计最令人惊叹。他们用充气城堡改装成"花果山",用荧光涂料绘制"天河",连观音的莲花宝座都是蹦床改装的。"有次演出,小演员不小心把金箍棒甩飞了,正好掉进观众席。"李导大笑,"结果全场小朋友接力传递回来,成了最自然的互动环节。"
在聊到价值观传达时,李导突然严肃起来。"我们删掉了所有'打死妖怪'的情节。孙悟空学会用智慧解决问题,猪八戒贪吃的毛病改成了'总想尝新食物'。"他顿了顿,"儿童剧不是把成人世界简化,而是重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逻辑。"
采访尾声,李导说起谢幕时的一个场景:当小演员们拉着小观众一起跳"筋斗云舞"时,有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一直盯着孙悟空的面具看。"后来她妈妈告诉我,孩子回家用纸箱做了全套装备,现在每天睡前都要'大闹天宫'一次。"
灯光渐暗,李导把那个旧玩偶放回书架。架子上还摆着厚厚一叠儿童画,都是小观众笔下的西游人物。在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里,我似乎看到了经典重生的秘密——不是俯身迎合,而是蹲下来,与孩子们平视同一个奇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