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拿完影帝后仅过了3分钟,就宣布息影,原因曝光后令人敬佩!
更新时间:2025-05-01 10:02 浏览量:4
4月27日,张译凭借《三大队》顺利击败新生代顶流王一博,二封华表奖影帝。
从2005年出道至今,刚好20年,他用几部佳作,将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影帝拿了个遍,每次站在领奖台上,他都会露出紧张谦虚的模样,发自内心表达着对电影的热爱和对电影人的感激。
可领奖完没几分钟,他突然说:“我决定了,暂时息影,想停下来沉淀一下自己。”
众人听后,集体哗然,身为同行,他们很明显知道,这是张译的事业巅峰期,怎么舍得在这个时候放下一切回归生活呢?
张译这些年属实很火,可他的来时路确实充满着艰辛,回顾他的过去,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张译是哈尔滨人,1978年出生,父母都是小学老师,受到环境的影响,他的性格沉稳内敛,心里藏着一股拼劲。
其实,他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播音员,用声音去唤醒城市,在他看来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为此他将收音机随身携带,模仿着广播里面的播音腔,假设自己是播音员。
可惜,现实总是存在各种挑战,当他专业课拿到第一名的时候,文化课却不达标,最终跟北京广播学院擦肩而过。
落榜后,他在家整整颓废了半年之久,父亲担心儿子从此消沉下去,于是拉着他去哈尔滨话剧团报名。
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愿意,可钱都交了,不去就浪费了,只能先进去再说。
进入话剧团,他的处境并不好,因为之前没有过经验,台词总是说得磕磕绊绊,再加上一张脸实在不够帅气,领导压根不给他机会上台。
张译的脸曾被多人评价过,在话剧团的时候被领导称为“驴脸”,初恋女友的妈妈说他的脸就像“被屁股坐过一样”。
脸对于演员来说可重要了,被多人判了死刑,张译并不灰心,反而激发了他的任性。
没有机会,那就去研读剧本,将里面的人物给记得滚瓜烂熟,在话剧团的时候,他是话剧《士兵突击》里主角的替补,一旦主角有事,他就有机会顶上,为此他将《士兵突击》给研究了个遍,可惜最终他都没有机会上台。
在话剧团没有机会,那就是跑龙套吧,只要能露面,演啥都行。
别人28岁已经事业有成,他28岁才入行没多久。
正是在那段“死磕”的日子里,他对表演产生了一种执念,最后演变成了极致的热爱,不为出名,只为能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2006年,机会终于来了,电视剧《士兵突击》招演员,张译得知后,凭借着对这部作品的了解,急忙写了一篇自荐信《我的请战书》给导演,为此获得了一个“史班长”的角色。
这个角色虽然不是主角,虽然戏份不多,可张译演绎得足够出彩,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
厚积薄发,他一夜成名,资源好了起来,终于不再是没有姓名的路人甲,而是配角或主角的朋友,再到最后的主角。
用导演的话来说,张译长得普通,但演啥像啥,每一个角色都能打动人心,从《我的团长我的团》,到《亲爱的》,他的精彩表现打动了大众的心。
于是,他站上了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的领奖台,拿下了一座座奖杯,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影帝。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像这种仅靠实力熬出来的演员并不占优势。
张译却异常低调,不炒作不蹭热度,不上任何一个综艺,他跟观众的连接,永远只有作品。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作品是唯一不可撼动的武器,所以当他跟新生代顶流王一博共同竞争的时候,才能笑到最后。
谈及息影的想法,他诚恳的表示:“这些年作品太密了,想要沉淀一下自己。”
艺术源于生活,不论什么角色,只有深刻体验过,才能演绎出他的灵魂来。
张译明白这个道路,回归生活,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积攒能量,为了下一次可以更好的出发。
名利对于他而言,终于是浮云,可有可无,最重要的,是身为电影人对电影的热爱,用能力去推动电影的发展。
他选择回归生活,在家养养猫,在街角咖啡店喝喝茶,在热闹的集市和陌生人唠唠嗑,这些,都是更好的灵感来源。
相信下一次相遇,张译不会让大众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