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地决定了:待到秋风起,我要去看一场话剧
更新时间:2025-08-29 02:37 浏览量:1
看完脱不花和王潮歌的《长谈》,我萌生了看演出的冲动。立刻上网搜在哪里能看《只有红楼梦》。
互联网时代,搜easy,不费吹灰之力就有了答案。
ai说:可以在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和平路 268 号的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观看。
资料显示:
“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是梦廊坊国际戏剧公园度假区的核心项目,共有 108 个情境空间,21 场沉浸式演出,景区以东方美学特有的 “亦真亦假、虚实留白、轮回穿越” 为创作手法,采用移步异景、迷宫幻境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合最新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沉浸技术,让游客仿佛 “走进” 书中,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还贴心地给到了票价。
我还没去过廊坊呢。
为了看演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想想就很值得期待。
之前出游,曾在峨眉山见过《只有峨眉山》的巨幅广告,不曾心动;在平遥古城,很多去过的朋友推荐《又见平遥》,我也觉得没什么兴趣。
这次看脱不花和王潮歌的《长谈》,却激起了去现场看话剧演出的冲动。
回想一下,上次看话剧是什么时候?
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在邹县的一个礼堂里。那出话剧叫《于无声处》。
剧情完全不记得了,却牢牢记得这个剧名,有两个原因。
一是,虽然还没学古文, 但隐约知道这里的“于”是“在”的意思,就觉得“于无声处”这四个字真好。那时,我好像连 鲁迅是谁都不知道,隔了很多年,才知道原来先生有诗曰“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是,我同学的妈妈在县剧团(也许是文化馆)工作,她女扮男装饰演了一个舞台上的角色。
那个同学是我们班副班长,应该是遗传了母亲的文艺细胞,当年也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我们那时候还不知道“气质”为何物,后来听到这个词,每每想找到对照人,就会想到她——很有气质。
她的拿手和保留曲目是跟一个叫高年级男同学分饰父女俩,表演唱《逛新城》。还记得男同学名字叫马良。神笔马良那个马良。
我至今还能想起他们在舞台上的样子。身穿藏族服装,他们在舞台上转圈,表演你追我赶:
女:阿爸呀。
父:诶。
女:快快走。
父:哦。
女:看看拉萨新面貌。
父:女儿耶。
女:诶。
父:等等我。
女:哦。
父:看看拉萨新面貌。
别的歌词,就都不记得了。
知道这首歌的,应该跟我一样都上了年纪吧。
搜了一下:
《逛新城》是一首创作于 1959 年的二重唱经典音乐作品,集体作词(邓先恺执笔),李才生作曲。歌词曰:
女:雪山升起的红太阳,拉萨城内闪金光。
翻身农奴巧梳妆,阿爸和女儿逛新城呀。
父:女儿在前面走哇,走的忙,老汉我赶的汗呀,汗直淌。
一心想看拉萨的新气象,迈开大步我紧呀紧跟上呀。
……
小学毕业后,跟那个女同学再没见过面。听说在一所中学教书。应该是个很优雅很有气质的老师吧。
说回我想看话剧演出这件事。
几年前,我就关注了青岛大剧院的公众号,有次看到演出排期有赖声川的《宝岛一村》,时间在几个月之后,当时就打算去看,还查了票价,最便宜的票好像也要五六百。因为疫情,演出后来好像就取消了。
想到要去看演出,就有点小兴奋,小期待。
人到中年,特别是老年,更要珍惜“说走就走”的冲动。不论是为了探亲还是访友,也不论是为了美食还是美景,抑或是一场演唱会……心向往之,大脑还有欲望,身体还有能力,就要珍惜。也许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就没有了冲动,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行动能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2018年我父母七十八岁,我还能陪他们去爬庐山。庐山归来,我还动员他们去办了护照,想让他们出国游。2019年没能出行,年底就来了疫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力不从心,出国旅游已经不现实。
前些日子我爸的战友黄叔一家来,我跟我妈说:带你们去青岛吧?
我们在青岛的家,我爸妈从来没去过。
我妈说:俺可不去。走不动了。
我说:开车去青岛才三个多小时,人家 黄叔徐阿姨坐到江阴要五六个小时。
我爸前几年还想去济宁拜访战友,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至今未能成行。再想去,已然“不容易”。
人这一辈子,“想做” 和 “能做” 难得重合。中年往后,身体机能慢慢退化,今天的 “说走就走”,或许就是明天的 “力不从心”。别等 “心还热着”,“脚却挪不动了”,才追悔那些没兑现的冲动——毕竟,能为心头所愿动身的时光,从来都经不起等。
愉快地决定了:
待到秋风起,我要去看一场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