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里的“讨厌”,几分是假几分真
更新时间:2025-08-29 07:04 浏览量:1
最近,《一饭封神》《姐姐当家》等几档真人秀综艺接连引发热议。节目中某些人物成了舆论场里的“公敌”,他们的言行被观众批评、嘲讽,甚至引发对其现实生活中工作的餐厅、个人社交账号的“围攻”。可以看到,不少网友是带着真情实感参与讨论的,愤怒、厌恶、失望……种种情绪涌来,仿佛这些人物不仅是在屏幕里表现得让人“讨厌”,还得在现实中为此负责。
观众的反应并非没有缘由。真人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与虚构影视剧不同,强调“真实”。正因为此,当一个人物的表现触碰观众的心理底线,观众的反感也更为强烈。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物的“讨厌”,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缺点,又有多少是被节目剧本、剪辑所放大的效果?
真人秀的“真实”,从来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方面,观众希望看到未经修饰的日常反应,节目组也会在宣传中强调“没有剧本”;另一方面,节目必须保证可看性,必须有戏剧冲突、有矛盾张力,于是,从环节设计到后期剪辑,叙事框架无处不在。这就带来了一种屏幕上的“有限真实”:事件本身确实发生过,但被选择性地呈现。
即便不谈剧本与剪辑,上电视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负面特征可能被无限放大。镜头天然具有选择性与聚焦性,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习惯、小瑕疵,可能并不起眼;但在镜头的反复播放、观众的集体观看中,就会变成突出缺点,甚至成为评价这个人的主要依据。
真人秀的观赏逻辑,往往是把复杂的人“简化”为某种标签:好胜的、冷漠的、自私的、依赖的……观众很容易把这种标签与完整的人混为一谈。在舆论的发酵中,这种“标签化”又被进一步夸张,最终演变成强烈的集体情绪。换句话说,真人秀里的“讨厌”,并不等于一个人现实中的全部样貌。
不可否认,观众的真情实感是真人秀节目的立足根基。没有情绪共鸣,综艺就难以产生热度。然而,真情实感若是过度,就会带来风险。当愤怒、厌恶不再停留于节目讨论,而是扩展到现实世界,演变成对个人的“无限连带攻击”,譬如去厨艺节目参赛者供职的餐厅刷差评、试图“开盒”综艺嘉宾的素人朋友等,便可能超出合理表达的边界,上升到网暴的范畴。
这种情绪的转化,并不是说观众有多强的主观恶意,更多是社交媒体环境推动下的群体效应。普通网民或许只是随口吐槽几句,但当成千上万条类似评论叠加,量变引发质变。对一些真人秀综艺的参与者而言,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承受这样的舆论冲击。这种“迁怒式”的情绪宣泄,对他们的正常生活与精神状态都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面对这种情况,责任不能简单地归结到观众身上。某些嘉宾的缺点和错误是真实的,观众的情绪也是真实且值得理解的。但节目创作者在追求戏剧效果的同时,更应当意识到自身的引导作用,避免过度剪辑、过度放大某些冲突,把个体推向舆论的漩涡。
作为观众,我们也不妨建立一种“观看自觉”:把真人秀当成节目文本来看,而不是当作现实生活的原样记录;可以批评某种行为,但不要轻易将其扩展到对整个人的全面否定。换句话说,讨厌某种表现没有问题,把情绪变成伤害就走偏了。
这些真人秀引发的风波,其实也触动了当前社会一种更广泛的焦虑:我们习惯依赖影像来认知现实,却又越来越难以确认这些影像与“真实”的距离。真人秀不过是一个缩影,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短视频、直播带货,甚至新闻事件的传播中。
它提示我们:在影像无处不在的时代,如何保持对“真实”的谨慎态度,如何避免被单一视角牵着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介素养。与其纠结某个综艺人物究竟有多“讨厌”,不如反思我们如何与这种被制造出来的“真实”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