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播+现代化运营思维 “双向奔赴”的戏剧艺术盛宴从西安走向全国
更新时间:2025-10-13 08:21 浏览量:3
话剧《白鹿原》剧照。
话剧《主角》剧照。
话剧《生命册》剧照。
话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进入十月,西安这座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正悄然进行着一次话剧艺术的能量集结与双向流动。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陕西人艺”)的演职人员带着《主角》《白鹿原》《生命册》《平凡的世界》《星空与半棵树》五部话剧的道具箱驰向上海。一边是“戏剧陕军”精锐尽出,携“茅奖”作品改编的“大戏”亮相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让黄土地的厚重底蕴在黄浦江畔激荡起深沉回响;另一边,国家话剧院与北京人艺的经典之作,也将通过艺术季的形式,跨越千里在西安集结,与古城观众展开多场面对面的交流。
这一出一进,不仅是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更是中国话剧力量的一次深度碰撞,清晰地勾勒出西安作为中国话剧重镇,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之间,所展现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
五部精品剧目“出征”上海
十月下旬,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迎来一支带着浓烈西北风情的“戏剧陕军”,陕西人艺将以空前阵容,集结《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生命册》《星空与半棵树》《主角》五部大戏,在沪上举行“陕西人艺演出周”。这不仅是该艺术节第一次集中展示陕西地方特色戏剧作品,更被视为一次标志性的“话剧”现象的整体展示。
这五部作品,每一部都脱胎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掷地有声的作品,根系深植于中华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白鹿原》作为陕派话剧的先锋与旗帜,十年来早已凭借其恢弘的史诗气质、精湛的群像表演和极具冲击力的戏剧张力,被誉为“中国话剧新巅峰之作”。该剧成功将50万字文学经典浓缩于舞台,10年间行程8万多公里,演出627场,覆盖125座城市,成为中国原创舞台剧里程碑式的现象级作品。
《平凡的世界》则以其饱含温度的现实主义笔触,勾勒出一代中国青年在巨大社会变迁中,与命运抗争的“平凡”史诗。舞台上旋转的碾子、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催化剂,让路遥笔下那个“世界”在观众面前鲜活起来,激荡起无数人改革开放伊始关于奋斗与理想的岁月记忆。
《主角》改编自陈彦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秦腔演员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沉浮与艺术追求。它既是“戏中戏”,也是“命运戏”,将个人的奋斗史与秦腔传承史交织在一起,展现了陕西地域文化鲜明的底色。
《生命册》与《星空与半棵树》则展现了“戏剧陕军”对平凡史诗类文学题材与哲学命题的探索。前者以回望的视角,描绘出一幅中国知识分子心灵漂泊与精神寻根的地图;后者则聚焦基层社会与官场现状,在诙谐与荒诞中,探讨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现实生活里的百态人生。
五部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矩阵:从封建宗法社会的瓦解,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再到当下社会现实洪流的汹涌巨变,人性在时代变迁中的复杂性和差异化,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那种源自黄土地的“厚重感”,抒写着历史的纵深、人性的弱点与生活的质感。当这股带着泥土气息和生命张力的艺术力量登陆时尚、开放的上海,必将与海派文化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体系的深度洗礼。
“戏剧陕军”的一次次出征,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地域文化交流,它更像是向中国主流戏剧市场展示顶级制作能力的行动。十年磨砺,“戏剧陕军”的崛起已成为中国话剧界一道醒目风景。他们以深沉的文化自信,将文学经典成功转化为舞台精品,彰显出对于严肃文学创作的担当与魄力,他们甚至为一部话剧打磨五年之久,不追逐浮名,只求艺术的高度与表达的力度;更以“闯市场”的魄力主动出击,巡演足迹遍及全国,用票房与口碑证明了话剧的市场生命力。
破圈传播引领时代风潮
“走出去”的辉煌与“引进来”的底气,其根本都源于西安本土话剧原创实力的坚实根基。这份实力,一方面得益于脚下这片土地无可替代的文化底蕴的滋养,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创作者们数年如一日的艰辛耕耘,安守舞台的定力与拥抱时代的运营智慧。
十年来,几乎每一部成功“走出去”的作品背后,都是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创作历程。《白鹿原》的改编历时数年,编剧孟冰多次深入关中农村体验生活,剧本八易其稿;《主角》为了呈现秦腔演员的台前幕后,全体演员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秦腔身段和唱腔训练,手上磨出老茧,身上留下瘀青,才达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生命册》的诞生过程最艰辛,五年磨一剧。正是这种对艺术近乎偏执的敬畏与打磨,才让这些作品拥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戏剧陕军”在深耕创作的同时,极具前瞻性地布局了全国化运营,与在北京的大型运营企业合作,不局限于“一部戏、一座城”的旧有模式,而是以巡演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国主要票仓城市的常态化演出网络。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告诉记者:“话剧《白鹿原》巡演全国,成功擦亮了陕西演艺‘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这一支“戏剧陕军”积极探索话剧的“破圈”传播。通过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排练日常、主演专访、幕后花絮,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与知名票务平台及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深度合作,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观众;打破剧场物理空间的限制,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话剧的魅力;并积极开发每一部话剧IP的文创产品在剧场外销售……这种“线下巡演+线上传播”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扩大了观众基础,更成功塑造了“陕西人艺”这一高品质、有深度的文化品牌形象。
西安本土原创话剧的“走出去”与“引进来”,正是一场从文化高原向艺术高峰的奋力攀登。它向我们证明,深植于民族与地域的文化沃土,保持对艺术的虔诚与匠心,并辅以现代的市场化运营与传播手段,地方院团同样可以创作出引领时代风潮、感动全国观众的伟大作品。
当黄土地的叙事在黄浦江畔回响,当首都的经典剧目在西安绽放,当《长安的荔枝》这样的本土新锐作品与《大真探赵赶鹅》等引进剧目一起丰富着这座城市的文化餐桌,不仅彰显了一座城市文化活力的迸发,更是中国话剧艺术生态多元互鉴的生动缩影。
在这场精彩的双向奔赴中,西安这座千年古都正在中国话剧的版图上刻下鲜明的坐标。
话剧佳作汇聚古城
就在“戏剧陕军”扬帆出海的同时,西安本地的舞台也不断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迎接着来自全国顶级水准的话剧艺术精品。今年,国家话剧院高清展映季与北京人艺艺术季双双落子西安开元大剧院,为古城观众带来一场持续数月的“话剧盛宴”。
这是一次对中国话剧二十年来顶尖成果的集中展示。国家话剧院的《大宅门》《赵氏孤儿》《生死场》《青蛇》《北京法源寺》,以其宏大的历史视角、创新性的探索实践和深刻的人文思考,展现了国家级院团的艺术魄力;北京人艺的《哈姆雷特》《赵氏孤儿》《日出》也即将来到西安,以其炉火纯青的“老派”表演艺术,彰显“戏比天大”的艺术传承与殿堂风范。
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许多剧目曾是西安戏剧爱好者需要专程飞往北京、上海才能一睹风采的“梦中情剧”。如今,它们齐聚西安,让本地观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中国最顶尖的剧场艺术。
将顶级话剧“引进来”的意义非同小可。首先提升了城市的艺术品位与市民观剧素养。当西安的观众习惯于在剧场里,既能看到本地的《白鹿原》,也能看到北京人艺的《日出》,国家话剧院的《青蛇》,他们的审美视野和艺术品位都将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其次,引进经得住时间与口碑双重考验的高质量话剧,也为西安本地的话剧创作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戏剧从业者们得以近距离、反复观摩这些顶级院团的创作细节,从剧本解构、表演方法到舞台调度,进行深入“解剖式”学习。这种面对面的碰撞与启发,更能激发创作灵感,推动“戏剧陕军”在艺术上不断精进。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西安的“引进来”视野更为开阔,不仅聚焦国家级院团,也积极拥抱市场活力强劲的民营制作。今年夏天,火爆全国的沉浸式悬疑话剧《大真探赵赶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制作人李聪看来,这部作品在西安的驻演,打破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观众置身于精心还原的老北京胡同场景中,成为案件的亲历者而非旁观者。这种极具参与感和互动性的戏剧形式,为西安话剧市场注入了一股新奇、活泼的潮流气息,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展现了话剧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
近期,“赵赶鹅”又将光临西安破案,在年轻一代观众中又能引发强烈共鸣。像《大真探赵赶鹅》这样的创新之作,也为西安话剧从业者探索话剧的叙事边界、观演模式和市场化运营,提供了新鲜的参考样本。
“走出去”与“引进来”在此刻形成了完美的闭环。走出去,是自信的展示与市场的拓展;引进来,是虚心的学习与视野的开阔。两者相辅相成,是西安话剧生态健康、活跃且充满潜力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