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只有红楼梦” 解锁 11 小时沉浸式戏剧盛宴
更新时间:2025-10-25 19:30 浏览量:3
廊坊的天气不错,时间充余,我们决定从酒店步行前往“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既能奔赴期待已久的戏剧盛宴,又能顺路逛逛这座城市,一举两得。
董事长开电动轮椅,我步行,沿途完善的无障碍通道大大超出了预期,一个多小时便轻松抵达目的地。临近入口,一位保洁大姐帮忙指路,她说:“撩开前面那大门帘子,一挑就能进去” ,看来在廊坊打拼的东北人还真不少。
踏入幻城,错落有致的场馆、蜿蜒的步道、随处可见的戏剧元素,规模之大远超我的想象。在前半小时我彻底陷入 “蒙圈” 状态,东西南北分不清,手机里的官方小程序用不好。正好就走到《我就不喜欢红楼梦》场馆前,被广播的内容吸引,“四岁以下儿童和六十岁以上老人建议谨慎进入,要是受不了震撼力强的音乐,或者有高血压、高血糖的情况,也建议避开。”这提醒勾起了我的好胜心,不服气,想体验,想试试。在等待开演时,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有些不安。第一场剧就这样在期待与忐忑中拉开帷幕。当剧情推进到高潮,正反两方跨越时空对话中,我被“闲得蛋疼,天下太平” 这八个字击中,直白又深刻,让我对这部剧有了全新的认知。
有了第一场的体验,再加上工作人员指导,我掌握了小程序的使用技巧, 查场次、看路线、用导航得心应手了。接下来,开启“追剧模式”,一场接一场地沉浸在不同的戏剧世界里:
第二场《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以 “你我皆是贾环” 为核心,将普通人的心境与困境娓娓道来。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世上总有比我们优秀的人,不必强迫自己非要超越谁,学会与自己和解、接纳平凡,以积极的心态好好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场《四水归堂》,以 “雨” 为核心意象,串联起两个时空里不同人的生活。剧中人物不追名逐利,只愿不错过一场花开的绚烂,不辜负一场雨落的诗意,活得自在又通透,让我对 “生活” 二字有了更柔软的理解。
第四场《读者》,带我深度体验了 “抄检大观园” 这一经典情节。不同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在这里,我仿佛真的走进了宝玉、王熙凤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挣扎、无奈与坚守,那种沉浸式的共情,是读书时从未有过的。
第五场《第三十五中学》,一进门便被熟悉的场景拉回记忆80 年代风格的中学教室,尤其是黑板上方 “爱国,刻苦,谦虚” 六个朴实的大字,瞬间唤醒了童年的校园记忆。
第六场《有还无》,将 “梦幻” 二字诠释到极致。曹雪芹与他笔下的金陵十二钗,在如梦似幻的水幕中隔空对话,灯光与水影交织,台词与音乐相融,我仿佛真的踏入了太虚幻境,分不清眼前是现实还是梦境。
第七场《张迎春》,则成了董事长的 “回忆杀”。剧中还原的老房子、室外楼梯,让他感慨:“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家。”
从上午十点入场,到晚上九点离场,整整十一个小时里,除了中午在 “毕业季大食堂” 简单吃了顿饭,其余时间都用在了看剧和等待看剧。 看过的所有的剧目,所有的表演,所有的布景,所有的演员,都让人身临其境,仿若走入书中。
我们买的是两日联票,这份意犹未尽,今天还将继续。
